一是狠抓食用菌“一縣一業”,全方位推進“1+3+N”產業。通過宣傳動員,將部分閑賦勞動力輸送至岑松食用菌廠,實現“1139”就業模式,即1戶貧困戶1名勞動力到食用菌工廠就業,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按戶均4人計算)。根據《劍河縣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要求,該鎮積極實施林下食用菌產業項目,該項目投入扶貧資金358.5萬元,采用公司+貧困戶模式實施,貧困戶參與分紅,具體實施形式為飛地模式,建設地點為仰阿莎街道辦展架村320國道旁。同時,大力推廣“1137”模式:即1戶貧困戶種植1畝以上食用菌,每畝年保底收益3萬元以上,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按戶均4人計算),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
二是堅持農民主體,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該鎮還利用2019年第一批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發展小香雞林下放養示范基地建設項目,該項目投入扶貧資金200萬元,采取公司+貧困戶模式實施,貧困戶參與分紅,分紅貧困戶涉及懂熬、返排、乃壽、南腳、巫庫、野攏6個村共100戶,建設地點為柳川鎮關口村。除了集中發展,該鎮還利用收回岑松鎮2017—2018年財政扶貧項目結余資金以先建后補的方式促進散戶增收,該先建后補項目投入資金為162萬元,覆蓋全鎮30個村,按照貧困戶種養殖意愿,扶持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來實現穩定增收。
三是根據群眾需求,做好產業技術服務。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充分利用科技幫扶、黨建幫扶等現有平臺,綜合利用好科技特派員、就業技能培訓等資源,為群眾做好產業發展指導和科技服務,著力破解群眾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四是加強信息交流,完善就業信息平臺。組織各村村兩委、各攻堅隊到村入戶,對全鎮農戶進行全面摸排調研,將其產業、就業意向登記造冊。同時加強就業信息的發布,每天及時發布各類企業招工用工信息,建立幫扶就業一戶一檔,收集崗位信息,建立崗位需求信息庫,建立勞動力就業需求臺帳,根據群眾的意愿為他們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并及時將就業崗位信息推送到搬遷戶手中。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就業招聘會等活動,搭建用工單位與勞動力供需平臺,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和創業指導等就業幫扶。(潘 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