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拒絕“舌尖剩宴”,劍河縣革東鎮屯州村鴻雁農家樂老板娘唐秀珍管起了“閑事”。
9月8日,筆者來到唐秀珍的農家樂時,她正給客人推薦菜品。這個“閑時為農家,客來是飯舍”的農家餐館,是唐秀珍一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她告訴筆者,如今鄉村游備受青睞,家里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平均下來每年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
農家樂自然要用農家菜,自家產的蔬菜瓜果、雞鴨魚肉成為了餐桌的“座上賓”。但豐富的菜品,讓很多顧客不知如何選擇,對份量更是無從把握,“舌尖剩宴”難以避免?粗约倚量喾N的瓜果被浪費,唐秀珍很是心痛,為了讓顧客既能吃到特色菜,又能兼顧合理消費、不浪費,她甚至“管”起了客人過量點菜的行為。她說:“作為農家樂,我們自然是希望客人點菜越多越好,問題是那樣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所以我們都要詢問有多少客人,然后我們會按需來做飯菜,畢竟少了我們還可以加,多了很可能就會變成浪費。”
“唐老板會根據我們人的多少來做菜,會給我們推薦什么樣的套餐更節約、更實惠一點。”當天,來品農家菜的況女士就對唐秀珍的“多管閑事”贊不絕口。“唐老板是真心為我們考慮,我們非常滿意,以后還會來。”得到客人的理解和支持,唐秀珍更堅定了她“多管閑事”的做法。
8年的農家樂經營時間,讓唐秀珍不僅成為了一名“職業點菜師”,同時也成為了游客從習慣浪費到理性消費蛻變的見證人。她說,過去大部分游客都比較好面子、講排場,根本不管能否吃得完,最終大部分飯菜都浪費了,但近些年,國家提倡的合理消費、理性消費已逐漸深入人心,消費理念的轉變讓浪費現象明顯減少。
當天,在唐秀珍家先后接待的100多位客人中,與朋友一道來吃燒烤宴的謝超便是其中一位,大快朵頤過后,他們的席宴上還剩余了些許五花肉、生魚片、雞翅等,當筆者問及如何處理吃不完的食物時,謝超說:“吃不完的話我們會打包帶走,因為免得浪費,這樣很不好,再說我們也得做給孩子們看,讓他們也懂得粒粒皆辛苦。”
近年來,劍河縣深入推進文明餐桌、“光盤行動”等專項行動,倡導“餐前適量點餐、餐后主動打包”的用餐文化,大力破除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風氣,引導群眾不做“必?”,爭當“光盤族”,科學理性消費,取得了良好成效。(沈澤丹 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