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清潤的劍河深山泉水旁,孕育了生態優質的“冷水魚”,每一條都包含著山水的靈氣,都是自然的饋贈。
一條溪流繞村而行,蜿蜒的溪流邊上被一個個方格整齊劃分,溪水緩緩流入方格中,形成了一片水上“鏡面”。原來這是大山深處的劍河縣多元水產良種繁育場,利用山泉水養殖冷水魚,為山區發展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子。
在萬安村,提起莫若彬,大家都知道這個養魚專家。2014年,莫若彬從劍河縣農業局退休,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萬安村的這條溪流,水流清澈,水溫清涼,俗稱“冷水”,是非常優質的山泉水,結合多年養殖技術經驗,他意識到這里是發展冷水養魚的絕佳之地。
“我看到這里的溪水很清澈,而且溪流旁還有一個小壩子可以改造成魚塘,我就想,在這里養魚,肯定能養出好魚來。”回想起初,莫若彬有點激動,他退休后經常走山串水,去過很多地方,只有這個地方讓他有了養魚的想法。
說干就干,2014年底,劍河縣多元水產良種繁育場就建設完成,為了保證水的質量,他還鋪設了循環管道,將山泉水引進了池塘使得水流充足、流通無阻;此外,莫若彬還十分注重魚塘周邊的環境,及時清理魚塘周圍的垃圾,確保水質達標。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繁育場已然成為了萬安村的致富基地,吸引著周邊的很多村民前來務工、學技術。
“我看到這里養的魚品質很好,就來這里邊打工邊學養殖技術,學好技術后,我也要回到我們村里搞養魚。”磻溪鎮小廣村的潘勝慧,來到這里學技術,還能打工賺錢,他覺得比出去打工劃算,賺錢的同時也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找到了一條出路。
秋意微寒,劍河縣多元水產良種繁育場內依然繁忙,養殖人員正在魚塘邊上為魚兒喂食,水中的魚兒歡快地爭搶魚食,濺起層層水花。在魚塘里,莫若彬投放了鯉魚、鰱魚、鯰魚、黃辣丁等魚苗共3萬余尾,養殖規模逐年擴大。
“現在魚塘的基礎設施已經完善,養殖規模也很大了,一年能賣出5萬斤左右的魚,周圍的村民都覺得我養的魚好,時不時地向我問養魚的方法,我也就給他們做技術保障員了。”說起繁育場,莫若彬顯得很自豪,現在他不僅把魚養好了,還讓繁育場成為產業致富的示范點。
自養魚以來,莫若彬憑借多年的養殖經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冷水養魚方法,閑暇時主動為村民講解各種魚類養殖技術,他都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帶動不少鄉親養魚致富,成為萬安村遠近聞名的養魚“行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