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兒,到疫情防控一線去。”天柱應急救援志愿者隊是天柱縣應急協會內設的一支應急救援隊伍。15名隊員由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員工、私營企業主等組成。志愿者隊伍成立于2019年10月31日。這支隊伍的主要任務是輔助政府應急救援、應急知識推廣、公共災害救援等。這支救援隊伍是一支不畏生死、不計報酬、訓練有素、保障天柱平安的一支隊伍!
“媽媽,天柱疫情防控需要我,天柱43萬人民需要我!等我們戰勝疫情,我再來好好服伺您!”1月26日,天柱縣應急協會會長兼天柱應急救援隊大隊長的李箭,辭別剛剛做了兩次癌癥大手術的母親,驅車從貴陽返回天柱,帶著全體隊員24小時備勤待命。1月28日,救援隊接到疫情防控命令,李箭帶著15名應急救援隊員,立即趕往高速公路口卡點,與民警、特警、交警、醫務人員等一起勸返外來車輛和人員。“幸虧你們來了,不然我們真的吃不消!”面對每天500多輛車的檢測、登記,卡點負責人、縣公安局副局長吳曉軍覺得有點吃力,看到李箭帶著隊伍來支援,頓時覺得輕松了許多。
37歲的王彪是黃平縣翁坪鄉大巖鷹居委會居民組人,2019年下半年在天柱負責電網工程建設改造,熱愛公益事業,是應急救援隊的鐵桿隊員。大年初三接到抗疫命令后,王彪告別父母、妻兒,驅車趕往天柱,吃在帳篷里,住在小車上,與隊友一道,堅守天柱高速路口疫情防控卡點。“我在天柱做工程,天柱人民安全了,我自己才能有安全!”王彪表示,疫情防控,他義不容辭。
33歲的滕樹懷出生在天柱高釀鎮坐寨村。2019年移民搬遷居住在天柱聯山,成為了一名大貨車司機。滕樹懷和王彪一樣,任勞任怨,日夜值守,以帳篷為食堂,以小車為宿舍,吃住在卡點。不放過任何一輛可疑的車輛,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人。他家近在咫尺,近20天來,卻忙得未能回家見父母妻兒一面。“國家給了我新房住,我也得為國家分憂愁。”滕樹懷說,疫情防控,他必須舍小家顧大家。
“巾幗不讓須眉,疫情防控我要上。”24歲的楊丹丹是天柱社學街道長團村老寨三組人,一直在丹寨縣龍泉鎮興泉路北街口賣時尚女裝,2019年成了一名應急救援隊的女隊員。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1月28日,楊丹丹毫不猶豫地把尚才6歲的孩子托付給父母照料,冒著寒冷,與隊友并肩作戰,攔車、查證、檢測體溫,絲毫不含糊。“防控外來車輛,自己隨時有被感染的可能,雖然心里有點擔心,但也得上!”楊丹丹斬釘截鐵地說,防止疫情擴散,確保國泰民安,她責無旁貸。
吳昭壽、彭濤、伍永生等11名隊員也一樣,肩扛責任,分成早、中、晚三班,24小時守護。“疫情不散,我們不退,誓死保護天柱人民健康與安全”成了應急救援隊的鏗鏘誓言。
“天柱應急救援隊的15個志愿者,不僅冒著自己被感染肺炎的危險守護著天柱人,而且盡他們也盡力關心著民警、特警、醫務等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全。”見證了應急救援隊艱辛付出的天柱縣公安局特巡警大隊長李剛很感慨,1月31日,李箭他們收到天柱縣重晶石行業協會資助金2萬元,李箭他們舍不得拿來買吃的,卻用于購買口罩、手套、酒精等疫情防控物資,分發給公安、交警、路政、衛健等一線作戰的同志;2月6日,天柱縣天輝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捐助現金5000元,李箭他們也舍不得拿來自己改善生活,卻拿來卻購買方便面、牛奶等生活物資,發放到奮戰在高速一線的工作人員手中……
截止目前,李箭等15個應急救援隊志愿者,已經堅守18天432個小時,檢查車輛1000多輛,檢測體溫1000多人。在大冷的天氣,他們手凍僵了沒有退縮,腳站酸了沒有放棄,眼睛熬疼了沒有叫痛。他們以實際行動守衛著天柱43萬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陳光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