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縱觀所知,我國乃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農民生存之根本,其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活水平質量。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也要適應并遵循這一趨勢,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過去自給自足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產品轉型升級,科學布局農業生產模式,建設具有創新型科技、高標準、高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雖然,我國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與現代化國家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科技農業發展上,農業短板仍然存在。如何發展好農業是做好“三農”工作關鍵的一步,也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有力保障。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發展創新。在立足我國的國情,農村實際,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大力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集中突破農業發展技術“瓶頸”。通過提高農業科學技術,實現農業增產增值,向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面發展生態綠色農業。
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模式搭上農業發展快車。借助大數據分析,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具有特色、效益可觀的農產品產業;同時,拓寬銷售渠道,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網絡媒體宣傳、干部直播帶貨等措施推廣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乃至全球。
利用農業政策實現政企聯盟實體化。制定農業發展與政府業績相銜接的機制,強化政府部門與實力企業掛鉤,助推農產品市場、強企業、興產業、富百姓。大力培育創新型農業企業,完善科政企合作機制,建成農產品信息、物流、交易全過程可溯源,實現農民、企業、消費者共贏的鏈條。
利用市場個性化需求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學習先進發展模式,結合自身實際,吸收外地好經驗、好做法,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為鄉村產業出謀劃策、排兵布陣。在當前多樣化的市場經濟與消費環境中,農業不僅僅是只注重農產品的發展,村寨面貌的建設。同時也要推陳出新,打造具有文、農、旅一體化的產業,比如:鄉村觀光、農家樂游與食、特色的農產品展覽、農產品科技館等項目。(黃佐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