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進一步破解涉項目工程破壞生態環境案件辦理難、生態修復難的問題,近日,劍河縣檢察院聯合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劍河分局、縣農業農村局、縣交通局等八家單位簽訂了《關于加強協作配合推進檢察監督促進項目工程依法建設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協作機制》。
《協作機制》共十七條,規定了協作范圍,是針對劍河縣轄區內違法進行項目工程建設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行為,包括在項目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非法采礦、非法占用林地、耕地、違法棄渣、違法取水等。明確了檢察機關在發揮刑事、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檢察中的職能作用,即協同配合各職能部門履職,共同開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協調解決監督管理中的重大、疑難、復雜問題,并規定各職能部門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強涉生態環境的監督和管理,負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應當加強對項目的審核審批,為項目企業提供良好服務和指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快辦理行政審批手續的進度,堅決防止未批先建情況的發生。
《協作機制》建立了聯席會議、案件線索移送和信息共享、生態修復配合機制,規定了各成員單位可以對涉項目企業未依法進行建設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行為開展聯合行動和專項整治,相關行政機關應充分發揮行政執法、勘驗檢查等職能和技術優勢,提供專業意見,為聯合行動提供技術保障。
《協作機制》還建立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違法行為提前預防機制和同步監督機制,規定各成員單位應當對轄區內有破壞生態環境資源苗頭的項目企業,特別是國家、省、州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要提前介入預防,幫助企業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避免生態受到破壞,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警示、教育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將事后監督轉化成事前監督,從源頭解決案件辦理難、生態修復難的問題。(彭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