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爐山鎮深入貫徹落實凱里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扶貧產業項目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廣“村委會+合作社(大戶、企業)+貧困戶”模式,通過“三個三”在抓深入、見實效上下功夫,形成了大良田-百興養殖產業圈、洛棉—百官種植觀光產業圈、甘壩—龍洞種養殖產業圈、紫荊—偉勇養殖產業圈“四大產業圈”,輻射帶動周邊農業產業發展,扶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截至目前,全鎮共養殖蛋雞110000羽、林下雞18500羽、能繁母豬1810頭、仔豬2000頭、商品豬2300頭、荷花養魚300畝;種植花椒1650畝;建成110畝保供蔬菜基地。帶動貧困戶839戶,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一、注重“三化”,樹立項目實施“風向標”
一是項目選擇“科學化”。積極召開村級扶貧項目庫計劃編報培訓會,重點講解項目選擇和項目庫建設的程序要求,由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貧困戶代表、合作社成員、養殖大戶等圍繞“一村一品”發展壯大村級代表性產業、村戶發展的目標方向、“雙基”設施短板,初步謀劃本村發展項目,上報鎮級審核,鎮級組織專人對各村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扶貧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予以充分審核把關,確保項目庫科學規范建設。2016年以來,爐山鎮獲批產業扶貧項目21個,到戶類產業項目4個,共獲扶貧發展資金2028.79萬元。
二是項目選址“合理化”。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選出備選地址,并經市扶貧項目主管部門和鎮政府主要領導、扶貧站、國土所、林業站等部門進行實地考察,并對現場水電、交通、地貌、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確保項目科學選址、有效落地。
三是項目設計“規范化”。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擇優選擇項目設計方,鎮項目辦專人級村干對項目設計進行全程跟進,并組織相關人員對本項目進行全面的審查、核算,優化項目實施方案,為項目有效實施開好頭、起好步。
二、嚴抓“三關”,嚴明實施過程“高壓線”
一是嚴抓程序關。制定《爐山鎮關于扶貧項目責任落實的工作方案》《爐山鎮關于建立扶貧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的工作方案》《爐山鎮關于建立扶貧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工作方案》,嚴格按照上級扶貧項目審批實施“七流程、十步驟”的相關要求,做好項目申報、立項、備案、采購、請款、報賬等工作。
二是嚴抓質量關。按照“一個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抓到底”的原則,對項目全程、全方位進行質量管理,并聘請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理,對于使用劣質材料、偷工減料、不按設計標準建設等行為,一律要求停工整改,整改完畢后由監理單位對整改情況進行檢查,出具監理報告,項目建成后,嚴格按照實施方案的建設內容進行驗收,杜絕弄虛作假。
三是嚴抓進度關。鎮、村兩級每月對項目實施進度進行調度,采取機關干部分部門包村組到項目點的方式,落實專人跟蹤項目進度情況,提高工程項目責任領導、責任人及責任單位的緊迫感。
三、走出“三步”,套緊利益聯結“緊箍咒”
一是走好“基礎步”。創新利益聯結分配機制,根據建檔立卡農戶脫貧動態變化情況,以村為單位不定期調整受益人口范圍,明確項目分配金額,實行“重貧多發、輕貧少發”的“差異化”分配方式。此外,根據貧困戶不同情況和實際需求,實行現金、實物或購買服務等多種分配形式,確保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人口,在扶貧產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就地、就近勞動務工,獲得穩定性的工資性收入,獲得扶貧資金支持的經營主體,必須優先招收建檔立卡人口勞動務工。
二是走穩“管護步”。嚴格開展扶貧資產清查,明晰扶貧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和監督權“四權分置”,明確產業扶貧資金項目產權主體,做好資產移交,對產業扶貧項目形成的扶貧資產、資產所有權單位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產業扶貧項目資產管理、管護制度,管好、用好扶貧資產,發揮扶貧成效。
三是走實“分紅步”。按照實施方案及利益聯結協議書,督促經營主體落實利益聯結主體責任、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及時足額兌現分紅資金,指導村級村民代表大會實行差異化分配。2016年以來,爐山鎮扶貧產業共計發放分紅和補助365.4萬元,覆蓋全鎮建檔立卡農戶839戶2739人,人均增收1334元,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金德麗 楊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