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勝夫婦慰問107歲老人焦某某。)
29年來,共產黨員曾祥勝扶貧濟困、捐資助學50余人,為公益事業捐款達20多萬元,在當地成為傳頌的佳話。
(曾祥勝給兜底貧困戶送菜籽油的情形。)
曾祥勝1969年出身于黎平縣德鳳鎮東關村一貧苦農民家庭。小時候姊妹多,只有母親一個主要勞動力,生產隊分配的口糧難以為繼。母親就模仿外婆加工米粉和豆腐的場景,摸索加工米粉和豆腐技術,出售給鄉鄰換取糧食解決溫飽。受母親影響,讓他從小就對農村、農產品、經商產生濃厚興趣。母親家鄉中潮鎮潘老廠,外公廖振星(字元和)解放前從事月餅及糖果加工,遠銷兩湖兩廣,解放后被區食品站聘為大師傅。為此母親還被縣糧食加工廠招聘為技術員。80年代改革開放后,母親憑借加工米粉和加工豆腐及燒酒技術,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曾祥勝初中畢業后,就接手母親做加工豆腐生意。后又于1992年參加郵電局工作。
2011年曾祥勝辭職創辦“瑞祥汽貿公司”,在一次次的華麗轉身中,他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讀的書雖不算多,希望能幫助一些想讀書的貧困學生”。從1993年起至2010年,曾祥勝從每月的微薄的工資收入中拿出30-100元資助10多名貧困生作為他們的伙食學習補助,18年共資助農村困難學生40多名,從不間斷,資助現金2萬多元。在他的幫助下,來自邊遠農村的吳某園,吳某瓊,龍某艷,吳某露,姜某等10余人貧困學生考取了重點大學,改變了命運。
2011年曾祥勝主動辭職下海創業,從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時間,每年資助1至兩名在校困難大學生讀書。每當全縣農村發生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時,曾祥勝主動在第一時間捐款,每年都在兩萬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這11年時間里,已經幫助高中生大學生10多人,捐濟困款達20多萬元之多。
當筆者問曾祥勝是什么讓他29年一直堅持捐資助學的動力,他笑著對筆者說:“我出身于農村,深知農村孩子的艱難,看見他人有困難,便想盡我所能幫他們一把,希望更多的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陸書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