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車長劉俊在牽出作業中瞭望前方
劉俊和3名工友是鐵路調車員,他們最大33歲,最小27歲,平均年齡30歲。他們所在的凱里火車站屬于二等站,是滬昆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站點之一,承擔著貴州東段的貨物列車中轉編組任務,日均調車作業70余鉤,日均調動車輛360余輛,春運期間預計調動貨運車輛1.44萬輛。
調車長劉俊傳達調車計劃,布置重點事項
“我們的工作就是把貨物列車分解開來,讓它們按照不同的去向重新組合,就像在為列車‘穿針引線’,編組成新的列車再出發。”劉俊說,他們把南來北往的貨物列車分解、連掛、重新編組,護送每一列貨車去往正確的方向,把貨物盡快送往千家萬戶。正因為這樣,也有人將他們比作“編程師”。
春節前夕,年貨商品、大宗物資、零擔貨物密集中轉編組,調車作業量居高不下。劉俊和3名工友的身影出現在調車場里的各個地方,時而精準連掛車輛,時而“掛”在車上隨車行走,時而安撤防溜設備,時而又跟著機車快速轉線……一眼看去,就像“現實版鐵道游擊隊”,機動靈活、人隨令動、指哪到哪。
連接員楊柱扒在車上隨車行走
“啟動、啟動……”確認準備就緒后,腳踏車梯、身體緊貼車輛的劉俊,操作無線電臺下達指令,精準指揮調車機進行牽出作業。31歲的他,退伍來到鐵路干調車工作已經7年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他都保持著軍人的特質,十分嚴謹、細致、干練。
“爬上飛快的火車, 像騎上奔馳的駿馬……”經典老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曲的這一情形,是調車員日常工作的寫照。不過,寒冬里的調車員沒有這么瀟灑豪邁。“調車是全程露天作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冬天就是冰火兩重天。”劉俊說,“特別是遇到下雨天,穿著雨衣,簡直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2號請求進入線路作業。”“同意……”得到調車長準許后,連接員關澤森使用無線電臺,按下緊急停車信令,戴好雙層手套,熟練地鉆到兩車之間,關閉折角塞門、摘開風管、提起車鉤,不到30秒鐘,幾個動作一氣呵成。
連接員關澤森打開折角塞門
六年前,關澤森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從距離2700多公里的老家遼寧省鐵嶺市來到凱里,一米八幾的個頭,一腔東北口音,爽朗的性格,成了他的“個性標簽”。幾年下來,他結了婚、成了家,完全融入鐵路事業,“這兒山清水秀,計劃以后把父母接過來養老。”
“2號請求進入6道進行復檢作業。”不多時,一節節貨運車廂編組成列,關澤森使用無線電臺向運轉室進行聯控匯報。隨后,他走走停停,時而彎腰、時而鉆車底、時而用手試一試,逐一檢查每節車輛的防溜狀態、關門車情況、車鉤連掛狀態、風管是否接好、折角塞門是否打開,45節車輛檢查完畢,他的臉上冒出熱騰騰的汗水。
連接員田輝檢查關門車狀態
一天下來,關澤森和工友們上下車、趴車、彎腰、站起百來次,手上戴著的運動手環記錄著26000多步。“趴在車上調車作業,風里來、雨里去,雷打不動,有挑戰性,夠爺們!”關澤森打趣地說,“自從干了調車,由胖變壯,身體特好,人也變得更加自信。”
“我們屬于輪班制,今年除夕夜將在崗位上度過,反正現在科技很發達,想爸媽了就彈視頻、聊聊天。”關澤森說,受疫情影響和工作需要,他已經連續3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其實,看著無數的糧食、汽油、各種物資,從我們手里送到千家萬戶,心里會有一種成就感,覺得堅守是值得的。”(彭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