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聞振雄來到農田,筆者看到,田埂一側,農機手忙著將秧盤搬上插秧機;另一側,春燕翩躚,優雅漫步水田之中,呈現一幅人鳥和諧的景象。
聞振雄在做機插秧苗的情形
聞振雄的工廠化育秧
作為貴州省黎平縣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據該合作社監事長聞振雄介紹,截至6月15日,已經在黎平、天柱、錦屏、榕江、從江等5縣完成農機插秧12000畝。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確保了糧食安全生產。成為了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標兵。
2015年,黎平縣中潮鎮萬畝良田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在聞振雄、羅正武等骨干社員的帶領下,合作社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努力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這篇大文章,進一步發展壯大。如今,合作社各種農機(具)已增加到126臺(套),其中大型拖拉機10臺、旋耕機20臺、收割機4臺、高速缽苗乘坐式插秧機2臺、毯式高速乘坐式插秧機8臺 、水稻育秧自動播種機流水線2臺、植保無人機4臺,已具備耕、種、收、植保、烘干、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條件,社會化服務能力得到加強。 目前,合作社帶動固定就業達38人,年人均工資3.7萬元,同時每年可提供1.2萬個工日的臨時性崗位,支付勞動報酬120萬元以上。
“一臺插秧機需要3個人操作,1個小時能插完3畝田。以前,3個人一天都不一定插得完。”農機手羅正文和筆者寒暄兩句后,便麻利地跨上插秧機,熟練地開始工作。“我們現在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將大數據應用到農業生產全過程,農民種田不再是難事。”聞振雄滿臉自豪。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用操縱機器種地的成“新農人”。
聞振雄一直堅持統一工廠化育秧,統一機耕、機插、機收,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統一品牌訂單收購。在他的帶動下,水稻全部實行訂單制生產,所產大米以綠色生態而聞名。通過這個服務讓外出打工的安心打工掙錢,再也不用兩頭跑,家里的農田不荒蕪。2021年以來,黎平縣有3472戶農民選擇了“菜單式”托管服務。糧油輪作畝均收入2400元,畝均增收300元以上。
前不久,該縣創新的“黎平縣‘菜單式+包干式托管’化解小農戶種糧難題”,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推廣。(陸書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