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后,秋意濃濃,山山嶺嶺色彩斑斕,秋韻如詩如畫。在
岑鞏縣天馬鎮雷公田村兩河口組,油茶基地掩映在五彩山林間,綠意盎然,生命繁華。基地里,66歲的楊勝前手起刀落,一簇簇雜草“黯然退場”,豐收的希望在山間孕育。
“一年四季在產業基地搞管護,年收入能達到上萬元。”楊勝前說,這里種植的油茶和林下套種的黃精,還有2年就全都進入了采收期,搶抓時節科學做好產業管護工作,實現了產業增效與務工增收的雙贏。
產業興旺、民風勤善、村景如畫、宜居宜業,是雷公田村的新景新貌。而在幾年前,該村卻是另一番景象。
“路面窄又爛,難走也難看;天干地缺水,難以喂飽嘴;人閑是非多,小事鬧不和。”曾經,由于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居住分散,雷公田村的“出路”和“財路”被阻隔在了大山之外,曾是全鎮的產業“空殼村”和深度貧困村。
2018年以來,在
岑鞏縣人民檢察院的傾力幫扶下,雷公田村迎“風”起航:水泥路連通各家各戶、汩汩清泉涌入農家、多元產業齊頭并進.....
“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村級發展有了‘硬支撐’。”雷公田村黨支部書記楊應權介紹,采取院村聯建、村企合作、合作社帶動等方式,今年,該村種植烤煙1600畝、高粱220畝,全村現有油茶6400畝、黃精1300畝、太子參400畝。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全村群眾端上了就近務工增收的“飯碗”,全村產業年帶動1萬余人次獲得勞務報酬100萬元以上。
產業興旺厚“家底”,鄉村善治提“氣質”。立足產業發展基礎,該村以和美城鄉“四大行動”為契機,以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主線,聚焦“和”字強治理、聚焦“美”字抓提升、聚焦“新”字求突破,多渠道凝聚鄉賢力量參與家鄉建設,多形式創新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和打造特色普法陣地,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文明新風倡導、法治教育普及行動等,用民主法治文化涵養村風民風,用文明新風激發共治共享活力,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促進全村形成尚勤、尚德、尚學、尚法、尚美的良好社會風尚,共同描繪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村民袁文勝夫妻倆雖一直在外務工,但其3個子女在家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如今,個個都考上了“985”院校,全家成為了全村人人羨慕的“明星家庭”。
“2021年,大女兒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后,兩個兒子也相繼考上了武漢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并都獲得了村里的愛心助學獎金。”袁文勝欣慰地說,沒為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操過心,村里尊師重教重學的濃厚氛圍,促進孩子們勤學上進、成長成才。
2022年以來,該村共動員引導8名鄉賢籌集愛心善款3萬余元,對全村54名考上本科的大學新生開展了資助獎勵。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在幫扶單位和各級各部門大力支持下,雷公田村干群一心砥礪奮進譜新篇,目前,該村成為了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全村產業蓬勃興起、文明新風遍地吹拂、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將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合作社產業生力軍作用和引領帶動作用,在做強做優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青儲玉米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更好推進鄉村善治,促進村級公益事業發展,讓群眾的生活節節高。”楊應權說。(通訊員:周燕 沈啟照 記者:廖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