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
施秉縣堅持以“八五”普法規劃為總抓手,以法治教育普及行動為著力點,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民主法治建設,積極打造“一強四化”模式,深入推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完善并形成民主法治、鄉風文明、產業興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社會治理大格局。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強力完善機制建設。把民主法治創建作為普法依法治理的基礎和保障,成立了以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為組長,縣司法局、縣民政局、各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指導組,制定《
施秉縣“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培育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職能,壓實工作責任,形成縣級指導組統一
領導部署、鄉(鎮)級統一推進安排調度、村(
社區)級統一步調貫徹落實的“三統一”工作模式。截至目前,施秉縣已獲命名“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區)”6個、“州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2個(社區),重點培育“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1個。
二是推行隊伍專業化,提升法治實戰能力。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人民調解員等基層法治隊伍在基層治理中的法治保障作用,通過制定培訓方案,開展針對性、專業化普法培育培訓,實行共培養、共融合、共推進的工作機制,最大限度發揮以上基層法治隊伍職能作用,切實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情民意傳達、法律咨詢服務等專業素質和提高基層治理破解問題等實戰能力。截至目前,全縣登記注冊法律明白人共407人,學法用法示范戶82戶,專(兼)職人民調解員524人,實現所有村(居)全覆蓋。今年以來,培訓法律明白人42場1226人次,培訓學法用法示范戶10場107戶,培訓人民調解員24場1519人次,以上基層法治隊伍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362場次,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6件,解答群眾法律、政策等咨詢400余人次。
三是聚焦宣傳多元化,營造法治濃郁氛圍。依托“黨的二十大理論宣傳二人講”、黨政機關大走訪、結對幫扶走訪、“開學第一課”、“院壩協商”、“巡回法庭”法治文藝演出、法治電影、青年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等載體,以及利用趕集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契機同步開展多元化法治宣傳活動。同時,通過制定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積極開展并挖掘宣傳民主法治、文明家庭、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提倡學法守法用法與鄰里和諧、生產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大力提高村民法治素養和文明素質,營造濃郁的法治氛圍,構建文明和諧穩定的基層治理構架。今年以來,共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452場、法治文藝演出46場、“巡回法庭”42場、法治電影296場、發放各類法治宣傳資料10萬余冊,受教育群眾4萬余人。
四是興建陣地多樣化,帶動法治輻射影響。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作為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法治文化陣地輻射帶動作用。各鄉鎮利用村(社區)已有公共文化設施,結合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加強法治宣傳欄、法治圖畫墻、法治長廊、法治廣場等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同時,充分利用全縣76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和鄉(鎮)村(社區)兩級共84個人民調解室建立全方位法律服務陣地,為群眾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設法治文化公園1個、法治廣場12個、法治長廊13個、法治宣傳欄190個,法治圖畫墻16個,制作永久性宣傳標語102條。
五是產業發展集約化,融入法治助推成效。依托鄉村自然資源、人文稟賦、鄉土風情、紅色文化及產業特色,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思路,將36名村(社區)法律顧問納入法治副主任,充分發揮“法治保障員”作用,將排查化解涉企糾紛、解答經濟法律咨詢、審核企業法律合同等法治手段融入各項產業發展中,用法治助推并帶動產業發展,大力延伸產業鏈,實現發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集約化發展。近年來,我縣已獲命名或在申創培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鄉鎮通過民主法治示范創建活動積極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如,望城村研學教育基地、龍塘村特色文化傳承培訓基地、地壩村靈芝種植基地、白垛村黑沖片區紅色旅游產業基地等,通過民主法治示范創建帶動和引領,將研學、農業、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打造獨有特殊產業,最終形成產業帶,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增效,實現經濟效益,以實際行動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