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勝河系施秉縣馬號鄉黃古村烏亞一組人,生于1962年12月25日。1980年畢業于雙井中學(高中部),1984年6月1日參加小學民辦教師,1985年7月在職進修《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廣播學校》學習。1986年11月通過考試取得《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合格證書》,1988年8月取得中師畢業證書。在民辦教師的13年里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參加過一次次資格考試,成績都取得優秀。那時他的月薪才31元,還撫養家中4口,生活困境不言而知。由于生活所逼,他利用寒、署假期間上山挖過藥材、給人打過臨時工。木匠、鞋匠、苦功活力他都做過,酸甜苦辣也嘗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打工潮的到來,村里的伙伴們都跑到經濟開發區去打工,月薪掙得1000余元。這時村里村外的一些淘氣包,明知故問,發出逆耳的聲音,邰老師你的工資很高啊?生活很愉快啊等等諷刺的話語。不過這種種打擊,總動搖不了他熱愛教育之心。仍然默默無聞地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家人說他真是個傻子,他就講唐朝薛仁貴東征13年的故事給她們聽,讓她們體會、體會前人的例子。他總說,只要知足就長樂,安心樂教,就能飲醇自醉,快樂地甘于寂寞,在三尺講臺上悠然自得。通過這一段的辛苦經歷,鍛煉出他頑強的意志。同時也給他修養了良好的師德、師風。使他在平時的工作中更能深入地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尤其是那些孤兒和窮苦家庭的學生。
由于工作的需要、地方的需要、教育的需要,邰老師于1988年9月開始任烏亞小學教學點負責人,那段時間的工作經歷真使他深深的難忘。當時的烏亞小學有80余名學生,開設1至3年級各1個班,在那里任教的有3位民辦教師,他們當中月薪最高的是31元、最低的是30元。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3名教師共用一間7平方米的辦公室辦公。最難忘的一件事是1995年的夏天烏亞村下了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雨把學校沖垮了一間,三年級沒有教室上課了怎么辦?他只好把自家的房屋讓出來,無償地捐給學校作教室上課,這樣兩年過去了。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村民們于1997年7月1日把學校搬遷到地勢平坦、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的地處(就是現在烏亞小學的校址)。
由于他在工作上無私奉獻,不計得失。加上上級領導的信任,他于2000年9月從烏亞小學調到貴科小學任校長。當時的貴科小學也是一個爛攤子,學校又建在寨子的中間,大雨一來淤泥沖進教室難已上課,不過在他的三年努力下,教學成績比以往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由原來的全鄉倒數第一變為全鄉順數第一。這樣一來他的教學成績獲得上級的肯定、他說的話也贏得村民的信賴,于2003年8月又把貴科小學教學樓搬遷到一處環境優美、水源豐富的地方,還修建了籃球場、辦得有聲有色,遺憾的是在此僅過得三年。學校又隨著并村的東風,于2006年9月把黃古小學、貴科小學、烏亞小學三校合并為現在的黃古小學。并校后續任黃古小學校長。擔任黃古小學校長后,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黃古小學是一所偏遠的少數民族小學。那里距縣人民政府駐地80公里、位于施秉縣馬號鄉東南角,與鎮遠縣、劍河縣接壤、臺江縣隔河相望、也是三穗縣的鄰居,既有五縣之交之稱。全村共有626戶,20個村民組,3882人,均為苗族。交通、信息閉塞,2005年才修通村級公路,2006年才開通移動手機信號,經濟發展條件差,被確認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
在黨委、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06年5月初,得到省危改工程領導小組劃撥25.8萬元、寧波市榮譽市民朱英龍先生捐資6萬元,共31.8萬元,修建了一棟8間教室兩個辦公室的教學樓,并修建了籃球場、圍墻和廁所,共占地3280平方米。于2006年9月竣工,9月11日正式搬進新教學樓上課。新學校的建立,使大部分在外地就讀的學生紛紛返鄉就讀,當年黃古小學由180名學生增至321名,教師也由原來的9名增加到14名。開設1—6年級和學前班共7個班級.目前除正常開齊開足課程外,另外還在2007年9月開始開設了3-6年級的英語課和苗語課,還開設有苗族刺繡班。
但因黃古村貧窮落后,有90%以上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村里見到的只是年邁體弱的老人和幼稚的小孩。小孩寄養在親戚朋友家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有的還自己獨立生活。因而,在這里任教的教師任務多、責任重大。既擔任教師,又擔任家長,有時還要到學生家中去指導學生煮飯做菜,宣傳防火安全等。就2009年的秋季學生鬧甲型HINI流感時,他不知在村衛生室住了幾個不眠之夜,照料生病的學生。
又因新校址離學生家庭較遠,近則3、4里路,遠則達8、9里路,爬山涉水、翻山越嶺,學生一天兩次山路往返于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路途,到了學校已沒有多大精力學習。加上由于初建校硬件設施欠缺、新教學樓不夠用,嚴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在他的一再努力下,發動全村每家每戶捐資10元錢和到縣各單位募捐共湊得12000元拆遷了原黃古小學和貴科小學的老教學樓(木架結構),暫時用為教師宿舍和部分學生寢室。但仍然非常擁擠。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下他又到處去求助:就2007年來說,元宵節都還沒有過,他就抓緊時間組織全校教師分為兩人一組進入村里的農戶和本村籍,外出參加工作的人員挨家挨戶發動募捐,共得到76戶愛心人士和本校10名教師的資助,資金合計為5600.0元;另外還得到其它單位資助102套課桌凳:其中縣財政局45套、縣檢察院33套、馬號中學24套;施秉縣計生局資助6000.0元;州煙草局資助40床墊單、40套被套;施秉縣教育局下撥14000.0元;施秉縣第二中學資助10套(2層)床鋪;施秉縣民宗局資助1000.0元;施秉縣物資局資助800.0元;馬號鄉政府資助500.0元;馬號鄉土管所資助420.0元;施秉縣光明大酒店張天林老板資助10噸水泥;施秉縣四季文藝花卉園楊敏女士資助700.0元的花卉苗、10套(2層)床鋪、80件棉絮、20套被套。學校又去購買10套(2層)床鋪。這一件件事實觸動了施秉縣城關一小的師生,在吳應銘校長的帶動下解囊相助,于2008年5月為學校學生捐贈了150套校服、8套少先隊儀仗服和一些體育用具,并親自送到黃古小學。
學校充分利用了以上這些物資和現金完成了1400平方米的地面硬化、修建墻報、拆遷2棟木質結構的老教學樓、拆遷橫跨校園內的高壓線、修建垃圾池、花壇、乒乓球臺、修建自來水池和水槽等硬件設施。為了紀念這些愛心人士,學校用600.0元建立了一塊大大的豐碑立在學校的大門左側。又因辦公桌老兒破舊,再也不能成為辦公桌了。學校節約辦公經費9100.0元,于2009年10月15日購買了既有時代氣息的14套教師辦公桌,同年12月學校自籌20000.0余元修建學生浴室。這一樁樁事例再次打動了馬號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于2010年7月又為黃古學校聯系外地老板捐助了120套雙人課桌凳。這些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教師們犧牲了休息時間跑到城里城外購買花盆、花苗、花種;鍥入大山深處尋找奇花異草、常綠喬木對校園進行美化、綠化、凈化。
正是因為有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愛以及學校教師們的忘我精神,黃古小學建校5年來,在全馬號鄉仍然是一流的村級小學,是一所環境優美、書聲瑯瑯的綠色校園,正走向希望的未來。2010年10月,因工作需要,邰老師又調到馬號鄉清江民族小學工作。
邰老師參加工作以來曾在1986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教育工作者。2000年被評為鄉級優秀班主任、2001年又被評為縣級先進教育工作者。2003年被評為鄉級“兩基”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12月被《貴州省優秀教師名典》編委會把他的教育優秀業績編入《貴州省優秀教師名典》第二冊第428頁。2009年被評為鄉級“優秀校長”、同年12月28日又被貴州省山區扶貧助學促進會評為“先進教師”。2010年9月的“教師節”被評為州、縣兩級政府優秀教師。1999年、2000年、2001年這三年年度考核連續獲得優秀等次。2010年7月他撰寫的《完善農村寄宿制勢在必行》的論文榮獲貴州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貴州省教育學會2010年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教學設計評選三等獎。平時的教學成績在這里不再多言,沒有教學成績,怎么能有這些榮譽呢?
雖然他現在不到黃古小學工作了,但黃古小學從2006年并校以來,哪怕是點滴的先進事跡也離不開他的默默奉獻。就平時學生在上學路上來說,一遇洪水期,無論是早晨還是傍晚,他都是第一個跑到過河處護送學生往來,保護學生的安全。27年來不知有多少個學生爬在他的背上背過,也不知有多少名山區的小學生在他的啟蒙下走進了國家的高等學府。面對成績,他毫無所求,一直默默無聞地為邊遠山區的教育作出貢獻。
因為他意識到太陽底下的教育事業就是他的職業。無論走到那里,學校就是他的家,一如既往關心愛護學生。安心樂教,默默耕耘,樂于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一個學生愛戴、人民滿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