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江縣瑤族聚居的龍山鄉河壩中心學校,有一位身體健壯、頭發花白的老教師,名叫龍選清。
龍選清老師系該校原校長,現年57歲,曾當選為麻江縣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1973年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扎根在瑤鄉這片沃土,1983-2004年任河壩小學校長。從教近40年來,風雨無阻,嘔心瀝血,把愛灑向校園,灑向瑤鄉每位兒女,為無數的瑤族兒女跳出農門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被人民稱為“知識播種人”、“瑤族文化的傳承人”,其個人傳略已被入編《中國教育家》詞典,榮獲“優秀教育家”榮譽稱號。
櫛風沐雨做園丁 匠心巧手育桃李
河壩瑤族,史稱“夭家”,后稱“繞家”,1993年被認定為瑤族,繞家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平常的交流均以民族語言為主,極少用漢語交流,這給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和嚴峻的挑戰。為擺脫河壩瑤族地區的教育困境,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任校長以來,龍選清就苦苦思覓,從大量的教育書籍中尋找點石成金的魔杖。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嘗試開展民族語言+普通話教學的“雙語教學”。龍老師在學校工作中,他既是管理者,又是學科帶頭人。在他的率領下,全校教師通過大量的嘗試、論證、總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教學成績一路攀升,在全縣統考中屢獲各級嘉獎,特別在1988—1993年連續五年獲縣和學區統考成績顯著獎,學校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2000年12月榮獲《中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促進貧困地區初等教育項目》先進學校。為了提高本地區女童入學率,他創造性地開設了女子班,使瑤族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國家標準,順利通過“兩基”驗收,他本人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教育工作者”,1996年7月被評為“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1997年9月10日獲得國家級“希望工程園丁獎”。
身先士卒保校產 學校就是我的家
龍選清老師愛校,護校的典型事跡,在當地是有口皆碑的,“先大家,后小家,學校就是我的家”就是經常掛在他口中的一句口頭禪。由于河壩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又地處偏遠山區,人們飽受饑餓之苦,對外又以“荒蠻”而著稱,因此,偷盜、群毆等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1981年,在新學校辦公樓修建時,沒有圍墻,鋼筋、木材、水泥等建筑物資損失嚴重。這時,作為瑤鄉兒子、又是學校教導主任的龍選清主動請纓,承擔艱巨的護校任務,以校為家。當時他孩子才剛出世不久,妻子不免有些怨氣,但想到絕不能讓國家財產遭受損失時,他毅然離家到不遠處的學校過“單身”,簡單地回復妻子一句話:“沒大家,哪有小家?”每當這個時候,妻子只好默默地含著淚送他到村口。在一個月夜風清的夜晚,寒風凜冽,龍選清像往常一樣巡校,這時,幾條鬼鬼祟祟的黑影引起了他的注意,保護學校財產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他二話不說就撲過去:“干什么!”一聲如睛空霹靂,嚇得偷盜者四下逃竄。此后,河壩小學再也沒有偷盜現象發生。有時候,學校老師特別是女教師在上晚自習時,時常受到社會青年的干擾,這時,他除了主動晚上守校外,積極與村、組取得聯系,搞好社會青年的教育和說服工作,還學校一片純潔、安全的天空,他受到學校、社會和家長的高度贊譽。
言傳身先教 潤物細無聲
由于學校處于河壩中心村的中心地帶,周圍星羅棋布地灑落著十幾個自然村寨,每晚都上自習的畢業班學生均來自不同自然寨,為了讓學生安全回家,讓家長放心,龍選清以身作則,承擔將最遠自然寨的學生護送回家,當他回到自家時,時值午夜,這樣的夜路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學校在河的對岸,河上沒有橋,特別是下大雨漲水時,河這邊的學生都不能到校上課,為了讓學生不落下一堂課,終身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的龍選清冒著生命的危險,將學生一個一個地背到河的對岸,實在太累了,休息一下又繼續淌水……“沒有爬不過的山,沒有淌不過的水”。多少年后,學有所成的學生們才知道,原來龍老師早已將自己送到了知識的彼岸。
干橋自然寨,離學校有4公里左右,是最遠的一個村寨,該村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往往遭到社會青年“伏擊”,甚至強迫“留下買路錢”,學生家長無奈,學生害怕上學,龍選清在護送學生回家的同時,認真對作惡的社會青年進行排查和統計,親自上門說服教育,曉之以理,漫長的上學路又恢復了平靜。
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
“上學是每個孩子應有的權利”龍選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學生陳經翠,其母早就離家出走,父親行動不方便,家庭條件極其困難,但她相信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學習相當刻苦,而家庭實在無法為她提供學習條件,龍選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從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中擠出部分資助她讀完小學的全部學業;從小就沒了父親的學生龍國會,也因家庭貧困而綴學,是龍選清校長給她減免了小學階段的全部學費……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很多。然而,他的兩個小孩從沒穿一件像樣的新衣服,家庭也是四璧通風,妻子依舊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拼命地干活。“小時候我也得到過好心人的幫助,沒有這些好心人,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對貧困生的關愛是一種心靈上的回報,就像接力棒一樣,要延續下去。”這些年來,他經常資助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面臨失學的貧困學生。學生龍家飛,有暴力傾向,經常欺負同學,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鬼混,“挽救一個學生,社會就少一份負擔”,龍選清利用晚上多次上他家作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次做不通,二次、三次……多年以后,龍家飛成了廣州市個體經營戶,財源廣進,提及這事時,他感慨的說:“沒有龍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今天,雖然龍選清老師不再擔任校長了,但他一心在為學校謀發展,時時刻刻想到學校的前途,并為學校提出了寶貴的辦學經驗,辦學就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出自己的水平。河壩小學是一個瑤族聚居的地區,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具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因此,他提出了要辦出特色的學校----民間文化進校園,并自告奮勇承擔此重任。除了完成自己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孩子們學唱繞家歌,跳繞家蘆笙,動情處竟忘了回家,忘了一切。幾次遭到自己愛人的謾罵,但他認為為了學校,為了孩子們的前途,更是為學校的希望,不管自己愛人怎么埋怨自己,他都認為很值得,他說在自己任教的有限的寶貴時光里能為學校辦點實事,為本民族辦點有意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在他的辛勤努力工作下,河壩小學在2010年被麻江縣教育局評為“民間文化進校園先進學校”,他自己被麻江縣文體廣播旅游局聘為“瑤族文化傳承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近六旬的龍選清老師仍默默地奉獻在三尺講臺上,只為教師情懷,只為學生笑臉。甘為春蠶吐絲盡,愿化紅燭照人寰,“假如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讓自己選擇職業,那么我將一百次選擇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句話道出了龍選清老師的心聲,他把教師這一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追求。言傳身教,衣帶漸寬終不悔;鞠躬盡瘁,一腔熱血灑杏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