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在同事們眼中——他踏實勤奮、少言寡語卻一絲不茍、嚴謹謙恭;在學生們眼中——他衣著樸素、和藹可親、溫和慈祥;作為一個老教師,能力有限卻熱情甚高,虛心求經方能進取——這是他的自我評價。他就是在邊遠山區任教長達20余年的鄉村教師——王祖文。
貫徹師德規范 先塑已后塑人結碩果
王祖文堅信:成績永遠屬于過去,今后只有不斷地完美自我,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師德師風,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為祖國的未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與責任,他深信這才是一個優秀人民教師永無止境的奉獻與追求。
他牢記“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追求”這句名言并將之貫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政治思想上,他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人生的奮斗目標,把熱愛教育事業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立足本職,勤奮鉆研業務,努力提高文化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技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端正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堅持教養并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少先隊工作中,他積極組織隊員參加各項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他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循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樂于奉獻,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同時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時刻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同事及學生面前作表率,力爭成為一名大家公認的優秀教師。
王祖文就是這樣,憑著對事業的癡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短短的20年工作中不斷取得一個個成績。1992年在青壯年文盲中工作成績顯著,被黔東南州教育委員評為全州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楊武鄉黨委政府評為優秀班主任;2006年被揚武鄉人民政府評為優秀輔導員;1995年、1998年、2000年、2004年和2010年被丹寨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教育教學質量先進個人。
勇于探索實踐 積極投身教學改革
作為一名老教師,王老師除了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同時善于虛心向富有經驗的青年教師學習,在業務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始終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只憑一些簡單的技能技巧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能力,才能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他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制定了課時計劃,按要求認真備課,并根據兒童年齡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學創新的教育原則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求使教學方法做到新穎。他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討論的欲望,及時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適應課改理念,極大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練習中他加強習題訓練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一遍清教學法”。即適當放慢教學速度,講授新知識時力求深而透,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習題訓練保證質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養。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終于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學教學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所帶學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特別是在92、95、99、2000、2004、2010年他所帶的畢業班數學和普通班數學、科學成績名列全縣同級同類學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三率和分別超出第三名15至20個百分點。
王老師不僅在教學工作中出類拔萃,在班主任這塊教育地里他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的好評,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贊許。在班級管理中,他注重用愛心和耐心感染學生,因材施教,主動熱情地幫助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團結、勤奮、道德的優秀品質。
他遵循教書與育人并舉的原則,嚴格要求學生,幫助學生養成精益求精,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良好學習習慣、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2010年9月,他接任的是一個由剛從各個村莊走出來的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學生無集體意識、無班級觀念、無良好行為習慣,學生只在自己的小群體中交流,三個一伙五個一群。面對這樣的起點,王老師用愛心感染學生,例如每天早晨巡視教室,先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遇到天冷或天熱的時候,照料同學們衣服穿得是否合適,早上是否都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具都是否帶齊,集體活動前要安排好同學們應必備的用品等。作為班主任他還善于組織和管理學生,用真心去感悟和感化學生。如:下午很晚離校,督促學生清掃好衛生,早上提前到校,檢查家庭作業,組織早讀;親力親為課間操,每周一次周會、平時不定期的班干會,學生會,布置教室,出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各項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在他的言傳身教中逐漸培養出一批批班級的骨干力量,讓學生學會了自己管理自己。具體做法是在班里一般事情都由班長負責,具體分工到各個班委成員。早讀、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長負責;教室內的黑板報由宣傳委員負責,老師作適當指導: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科代表負責,班主任隨時隨地檢查指導。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在他們班都能井然有序地開展。
愛的綻放使人生和教育更美麗
在擔任一線教師的二十多年間,他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培養和建立新型師生平等關系入手,尋找學生心靈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礎上教書/育人,他的學生既不怕他,又格外親近他,有什么心理話都愿意給他說。因此他的話總能說到學生的心坎上。
王老師對學生有高度的愛心和責任心。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不能讓一個差生掉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對差生有愛心、耐心、恒心,就能……”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班上有這么一位學生叫楊再文,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殘疾。家里生活艱苦,自己又經常被同學欺負。生活在這種境況的他,沒有童年的歡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也總是戰戰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對他這樣的學生王老師總是給以更多的關心,及時了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多次找欺負他的學生談話,積極表揚幫助他的學生。學生的心靈畢竟是天真純潔,漸漸欺負他的少了,幫助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在給老師的評價表中楊再文同學總是寫這樣平常而發自內心的一句話:“老師,你就像我的父親,我會用努力學習報答您的!”
楊佳成也是他班里的一個學生,父母雙亡,她跟隨伯伯和鄰居的阿姨生活。因為缺少雙親的關愛和教育,楊佳成性格孤僻,經常遲到、曠課,常因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吵架,不做家庭作業,成為一個讓帶課老師頭疼的學生。看到這一切,王老師沒有無休止的因為違犯紀律的訓斥她,而是以親人般的愛心關心她、愛護她。指導她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指出她違紀的言行,對她不寫作業王老師每天下午陪她做完作業再送她回家,真誠的愛可以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決心保證能獨立完成作業了,而且她用行動履行了諾言。放寒暑假時,這個孩子控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淚水奪眶而出緊緊抱住了自己的老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二十多年來,他用自己的汗水澆出了一園桃李芬芳。在教育園地里他用滿腔熱情收獲了學生的敬愛,家長的認可,領導和同事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