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從江縣西部月亮山區,一位普通山區教育工作者扎根邊遠貧困山區,當了30多年的代課老師,把畢生心血奉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她的名字,和這里的大山一樣,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她的事跡,和這里遍地的山花一樣,在當地干部群眾口中傳頌。她,就是剛剛被評為“貴州省邊遠山區優秀教師”的從江縣秀塘鄉小學代課老師韋玉蓮。
“我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我選擇留下”
1980年,高中畢業后,韋玉蓮回到了家鄉。作為山里的第一個女高中生,在鄉親們的心里,韋玉蓮是個難得的“女秀才”。
在上課
從江是國家級貧困縣,月亮山區亦是從江縣條件最艱苦的地區,被外人喻為“貴州的第九世界”。當地流傳的“上山入云端,下山至河邊,兩山能對話,相見要半天”順口溜,就是對當地百姓生產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尤其是這里令人難以想象想的落后的教育,成為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阻礙。
在鄉政府領導的要求和鄉親們的挽留下,韋玉蓮成為當地一所小學校的一名代課教師,報酬是每個月40元的工資。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江南北,和其他地方一樣,沿海地區經濟開發的潮頭吸引著月亮山區一批批年輕人走出山門。
眼看同輩們一個個離開家鄉南下打工,當時正值豆蔻年華的韋玉蓮心里也渴望著到山外去闖闖看看。但是每當萌動這樣的念頭時,她看到可愛的學生看到家鄉落后的教育現狀,她依然選擇了留下。這一留,就留了30多年。
多年后,有記者問她當時為什么不去外面打工,這樣收入會更高一些。韋玉蓮說:“我走了就沒人叫我老師了,我喜歡老師這個稱呼,我選擇留下,我也舍不得這些孩子們”。
“老師媽媽”,30多年不滅的“紅蠟燭”
在月亮山區當了30多年代課老師的韋玉蓮,在學生家長的眼里她是一位好老師,在學生們的心里,她是一位“老師媽媽”。
上學路上
山區里的孩子讀書離學校的大都較遠,那時候許多孩子中午吃的是早上從家里帶來的飯菜。韋玉蓮也每天從家里帶來飯菜和孩子們一起吃。每次孩子們吃到“老師媽媽”特意做的飯菜,總是高興的說“好吃!”
九年義務教育以前,由于思想觀念及經濟貧困諸方面的因素,在從江縣這樣的貧困山區,有很多家長送不起子女讀書。在打秀村小學任教期間,韋玉蓮得知有一個叫蒙花威的學生因父母雙亡沒能上學,她每年從自50元的工資里擠出錢來幫這名學生交學費。學生生病,她出錢醫治,學生不來學校讀書,她上門動員。
這些年來,韋玉蓮先后輪換在秀塘鄉和光輝鄉當代課老師,無論在哪里,韋玉蓮在學校總是被學生們叫做“老師媽媽”。在送走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的教學生涯歲月里,韋玉蓮就像一根紅蠟燭那樣,在月亮山下默默為山區的教育事業燃燒了30多年。
薪火相傳,“孩子大學畢業以后也要當老師!”
山區落后的教育這些年來深深刺痛著韋玉蓮的心,代代課老師這些年來,她盡心盡職。為了適應教學需要,韋玉蓮不但自己勤于教學,積極探索教學教研的新路子,還把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使一大批青年教師成為山區教學的骨干。
2008年,根據需要從江縣對代課教師要進行減員,韋玉蓮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通過努力學習業務,在全縣代課教師擇優錄用考試中,她以優異的成績被縣里續聘為代課教師。
韋玉蓮熱衷堅持于山區教育事業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影響著自己的學生,也影響著自己的子女,她的兩個兒子如今都上了大學,小女兒正在讀高中。說到自己心中最大的愿望,韋玉蓮說:“孩子大學畢業以后也要當老師!”。
在即將結束對韋玉蓮老師的采訪時,筆者有幸看到了她的人生座右銘:“人生的價值是對社會有所作為,為眾認可。”是啊,這是一位貧困山區農村文明傳播者、知識傳授者的樸素的肺腑之言。
韋玉蓮,月亮山下的紅蠟燭,用燃燒的光輝美麗自己的一生!(雨歌文 席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