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輔導學生
個人做出的成績有多大,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而是群眾評出來的。每當來到送隴,就會聽到很多發自肺腑的話語:“楊老師是我們的希望,他為我們做了大好事—-辦好學校,孩子讀書了,有文化,不吃虧。”聽了這番話,再看看送隴的今天,確實,楊再付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也取得了世人皆知的成績。
楊再付,男,1964年10月出生,苗族,中師文化,丹寨縣雅灰小學教師。1984年參加工作,2001年調入雅灰小學送隴校點任負責人。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德才兼備,深受領導的器重,一直以來被委以重任,擔任送隴小學負責人。他肩負重任,樂于奉獻,把青春獻給黨的教育事業;他師德高尚,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培育出滿園桃李。幾年來,他為山鄉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
逆境生根 以校為家 用汗水澆灑校園
送隴地處丹寨、三都兩縣交界,2001年前交通不便,條件惡劣,是丹寨最偏遠落后的苗族自然村寨。由于受到落后的民族傳統影響,村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不高,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兒童失學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民眾對教育事業不關己高高掛起。坐落在山間人影無幾的幾間柴叉似的茅棚,就是這村上的“育人圣地”。如果沒有升上的一面紅旗,誰也無法相信這就是學校,然而這卻是楊再付老師要來的地方。
課堂上
楊再付初到送隴是2001年,他看到眼前破破爛爛的木房,空空如也的教室,房梁檁子已腐爛得快要掉下來了,抬頭即見天日。站在校門前他愣了半天,心里隱隱作痛,一股熱淚不知不覺劃過面頰。但他并不灰心,并不失望,擦干眼淚,振作起來。他在心里想:這里條件盡管惡劣,但它需要我,這才是我要來的地方,這才是我的青春熱血得以謳歌的地方。緩緩地走進學校,他的心立刻交給了這所苗嶺山村的小學,牢牢地與它拴在一起。
楊再付深知,要想改變這落后的現狀,首先要身體力行從改變學校的破爛校舍和環境開始。他一邊帶動其他教師和全體學生出工出力為學校蓋房,裝修門窗,修整學生活動場,一邊向上級申請給予資金改善學校條件。利用休息時間他自己掏錢作路費到縣城各單位跑項目,積極爭取更多途徑改變學校現狀。在他的帶動下,學校不到半年就煥然一新,上級部門也決定給學校新建一棟木質教學樓,從此這個貧瘠的送隴小學,徹底改變了破爛不堪、雜亂無章的面貌。
房子有了,但,學校活動場、教室內的地坪仍舊沒有得到硬化。干天塵土飛揚,雨天爛泥遍地。楊再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又不顧休息,跑到城里向各單位申請支助水泥。在他幾次三番的請示下,終于得到了上級的支助。材料解決了,但由于學校經濟困難,想要硬化又無錢請人,于是楊老師利用課閑時,帶領教師和學生當起水泥工來,通過肩挑手提,終于完成了學校地坪的硬化,成為一所有模有樣的學校。他一心只顧著學校,就連插秧打米大忙季節都不回家,終日以校為伴。他為學校的事忙里忙外,焦頭爛額,但家里的事卻一概不問。有人說他是個工作狂要學校不要家了,他卻理直氣壯地說:“學校就是我的家。”
愛生如子 用愛心喚醒山村春天
校舍解決了,環境改變了,但教室里人影寥寥,本應讀書的孩子卻成了成群的放牛娃。這又讓楊再付寢食難安,他心想:我能眼看這些孩子終身只以牛為伴嗎?這些孩子原本是可以讀書的呀。但醫好這一塊心病卻不是那些容易的事,因為長期受到落后的思想和觀念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尤為嚴重,家長送子女入學的主動性極差,又由于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差,經濟困難交不起入學費用。楊老師絞盡腦汁,他想:解決這一問題還得從家長的思想入手。為此他特地走村竄寨,深入每家每戶,對觀念落后的家長作思想開導,動員他們送子女入學,利用夜校對家長傳播知識讓他們懂得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增強家長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每逢開學初報名后,他都得清查全校學生,看是否人少,一旦發現無論路有多遠,他都會深入學生家中了解情況,堅決不落下一名學生。他還常找一些愛心人士和幫扶單位對貧困學生進行支助,爭取多種途徑提高入學率。經過他的努力家長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在校學生數由原來的幾十人上升到了一百二十多人,教室里朗朗書聲成為了一首首動人的曲子。
課堂上
學生多了,校園熱鬧了。但由于送隴小學招生范圍較為分散,許多學生家距學校較遠,只得寄宿在學校,這樣一來,幾十個住校生的照管工作又給本來人力緊張的學校帶來了困難。一共有三個年級一百二十多個學生的學校就只有三個老師,哪還有多余的人力來照管這二十幾個學生的食宿呀,況且學校也沒有什么食堂和廚房。幾年來許多學生勉強住了下來,學校因陋就簡讓他們自己做飯吃,但許多因年紀太小僅有七八歲,不會做飯,常常要么沒飯吃,要么吃半生飯。看著一個個做飯時,弄得滿臉漆黑的“小花貓”,他的心好痛好痛,鼻子陣陣發酸。為了孩子們安心讀好書,為讓學生家長放心,楊再付特地與在家做農活的妻子商量,叫其到學校做飯給這二十幾個住校生吃。丈夫常常為學校對家里的事撒手不管,家人早就有許多怨意,現在又叫妻子到學校去照管學生,這能理解嗎?妻子自然有三分不情愿,但通過丈夫的再三要求,看著他那急如油鍋逼身的樣子,也看著那幾十個可憐的孩子,她理解丈夫的心,丈夫為學校付出了那么多,但拯救的卻是這山里的孩子,山里的希望呀,做妻子的能不支持他嗎?她鐵下心來,放下家中的農活,丟下照看家中年過七十的父母,決定要助丈夫一臂之力。這樣在那二十幾個可憐的孩子中又多了一個慈心的媽媽。楊師母聽從丈夫的要求,白天給住校的二十幾個住校學生做飯,晚上照看這些學生睡覺。學生年少睡覺時常不注意,常有不蓋被子或掉下床的事發生,夫妻兩人時常深夜起來照看這些孩子,為他們蓋被。對待這二十幾個學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生生病他們如父母般的著急,如父母般的照顧。夫妻兩人與這二十幾個學生同吃同住,每個學生,他們每個月僅收二元錢的菜金,其他一切均如父母對孩子般的免費照顧。到過送隴小學的每一個人,看到這“一大家子”吃飯生活那溫馨的場面,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學生安心了,家長放心了,夫妻倆臉上也掛上了欣慰的笑容。對著外來的一聲聲感謝與贊揚,楊老師只是那一句:“他們是我的孩子,我是他們的父母。”
辛勤耕耘 善教樂教 育出滿園桃李
學校變美了,孩子變多了,但楊再付的目的并不只是這樣。讓孩子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識躍出苗嶺飛出大山才是他所希望的。他一邊照管學生和學校,一邊全身心投入教學。他沒有高深的文化,他沒有高超的教法,但他卻有一顆對教育鐘愛的心。他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積極參加政治學習,他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先身先之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時注意,他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為他深信良好的品德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他把學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他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較強。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他善教樂教,善于與學生溝通;他對學生有一顆真誠的心,深受學生歡迎;他談笑風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深受學生喜歡。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從楊再付到送隴小學以來,送隴小學的教學質量逐年上升,幾乎每個學年他的教學成績都獲學校的達標獎以上:2004年他所上的三年級數學在全縣的統測統評, 教學質量獲全縣三等獎;2006年9月被省教育廳、省委統戰部聯合表彰為邊遠山區優秀教師;2009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教學質量先進個人”,同年送隴村的遠程教育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被縣人民政府表彰為“遠程教育先進管理員”;2009—-2010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全縣教學質量統測統評中,楊再付老師所擔任的送隴小學三年級語文科獲全縣三類學校第一名,數學科獲全縣三類學校第二名,在他的帶領下送隴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蒸蒸日上,獲2010年度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獎。
楊再付春風細雨般地撫愛著山村的幼苗,給山鄉增添了希望之光。在成績面前,他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時刻保持安教樂教、廉潔從教的師德風范,他不愧為新時代的教育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