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乓、乓、乓乓乓、哐乓、哐乓、哐乓哐……”,隨著一段鏗鏘有力的節奏,我們循聲而入,來到了施秉縣素有“刻道之鄉”的楊柳塘鎮中心小學。在操場上一群身著苗族服飾的同學正圍著圓圈舞動著手中的小板凳,時而與同伴拍動著板凳,時而半蹲著將板凳舉到身后拍打,動作嫻熟、變化萬千。“手的動作再大點”、“步子跟著節奏……”在板凳舞旁一位身材嬌小、臉龐俊秀的女子正一邊糾正一邊示范著動作,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吳壽敏老師。
吳壽敏出生在施秉縣楊柳塘鎮板屯村一個苗族家庭,受當地濃厚的苗族文化影響,她從小就喜歡上了苗族歌舞藝術,并師從村里有名望的苗族歌師學習具有苗族特色的蘆笙和板凳舞和刻道文化。在大學學習之余也常把學到的知識融入到苗族歌舞中,經過努力,她在苗族歌舞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2004年吳壽敏大學畢業后懷著對苗族文化藝術的熱愛毅然回到家鄉村級小學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在教書的日子里,為豐富農村孩子單調的生活,特別是培養他們學習苗族文化藝術的興趣,她在學校組建蘆笙隊和板凳舞隊,成為全縣村級學校第一個組建民族文化興趣班點。2006年,她所帶的表演隊在參加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楊柳塘鎮海選賽上一炮打響,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她的出色表現得到了領導和同行們的認可。
吳壽敏老師帶領的蘆笙表演隊
由于當時的楊柳塘鎮中心小學正在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試點工作,急需民族文化人才,于是,她被調入該校任民族文化專職代課教師,來到這個更大的舞臺,柔弱嬌小的吳壽敏身上的擔子更重了,由于所教的苗族學生大部分是貧困的農村孩子、留守兒童,擔任班主任的吳壽敏就像母親、大姐姐一樣,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就第一個來到學校輔導后進生,放學后組織民族特長班的同學學習蘆笙或板凳舞、刺繡等活動。她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她卻把微薄的工資幾乎都用在教學工作上,由于經費不足,學生表演時沒有足夠的演出服,她就自己親手縫做20套民族表演服。2011年,吳受敏又向父母借了2萬元,買了100套苗族服裝,專門給學生表演時用。
滿載而歸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楊柳塘鎮中心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試點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孩子們的水平一天天提高,成效明顯。在2007、2011年“巴梭刻道”文化暨二月蘆笙節,吳壽敏所帶領的蘆笙隊和板凳舞均榮獲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績;在2008年全省舉辦的“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的實錄課比賽中,她的《初步學吹蘆笙——單音吹奏》榮獲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課堂教學錄像優質課二等獎;校蘆笙隊和板凳舞隊曾先后在省、州、縣的比賽中取得多項獎項。由她執教的蘆笙隊和板凳舞表演隊學員已達500多名,在當地掀起了一陣“民族民間文化風”,讓許許多多的苗族同胞以此為榮,以此為傲。2009年鎮中心小學被正式確立為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校。2009年8月代表施秉縣參加“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比賽,制作的《千褶裙》在貴州省各大報刊媒體和黔東南人民政府網上都相應刊登亮影。2009年9月參加“施秉縣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所帶領的表演隊獲得了“三等獎”。 2011年9月參加“施秉縣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節”,編排的 “蘆笙舞”榮獲全縣“一等獎”。
鑒于吳壽敏在傳承民族文化工作上的突出表現,2011年9月,當了7年代課教師的她光榮地轉為正式教師。
2011年至2012年以來多次受到施秉縣苗學會、民宗局、縣電視臺、州電視臺等單位的邀請,帶領蘆笙舞蹈隊參加各種活動的開幕式和接受采訪,精彩的表演和對工作的熱忱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和社會的好評。
自2004年成為一名代課教師以來,吳壽敏本著一絲不茍、高尚無私的可貴精神和持久的恒心與毅力實現了久藏心底奉獻民族教育事業的夙愿。把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承到校園,讓更多的人了解苗族,了解苗族歡快的蘆笙曲;熱情奔放的板凳舞;還有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了所熱愛的民族文化傳承事業,用她的堅持和愛心為山村的孩子創造生命的另一個輝煌,并指引著他們走出大山,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