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品工作近照
楊秀品同志是一位工作扎實、富有愛心的青年教師。他1984年5月出生于排調鎮雙堯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2002年8月參加工作后一直在復興小學任教至今,復興小學距縣城36公里,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山村小學,他來到這里,一晃就過去十年了,這十年多的時間里,他用滿腔的熱情表達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以全身心的投入詮釋著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他總是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他總是在同事需要幫助的第一時間出現,想辦法、出點子,解決問題;他總是耐心地與家長溝通聯系,搭起家校對接的橋梁;他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愛學生勝于關愛自己……二○○五年九月擔任學校教導主任后,他更是不斷地開拓創新銳意進取,領導和團結全校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新理念,刻苦鉆研教材教法,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小學的前進方向。在教好書的同時更重視育好人,使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穩步上升,居同類學校前列;用其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和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的信賴;得到了同事的贊許和領導的信任;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褒獎。
課堂上
漫長跋涉路 聯結家校情
2002年8月,他以招錄考試全縣前三的成績被分配到我校,校內安排在排倒教學點任教,因教師缺編多,每個星期任20多個課時,同時還擔任了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儀器管理員和畢業班班主任等工作。由于當時學校里沒有寄宿條件,山村的居住較為分散,學生來自于周邊的各處自然村落,近的要走十多分鐘,遠的要走近兩個鐘頭,給每天跑校的學生帶來很大的困難,加上地區文化、思想普遍落后,常常會有同學逃學、曠課,甚至輟學。
和同事行走在通往學校的唯一公路上
2002年9月開學第一周,他這個剛上任的新手班主任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拿著本期的花名冊里的45人,到校上課的只有29人。身邊的一些老教師深諳其中奧秘,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有的是家庭貧困,有的是學生厭學而家長又放任不管,有的家長則抱著“別人能得資助我也該得”的心理在拖著。他不管那么多,心里想著還有16個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總是不是滋味。于是,每天放學后,就見他在崎嶇的山路上匆匆地趕,一個星期下來,他跑遍了排倒村、烏灘自然寨、也越自然寨、送喳自然寨、排則規自然寨等各個角落,可收效不大,這一圈下來只有11人來到學校報名上課,其中兩人還是他給了“緩交書雜費”(其實他自己已給墊交,當時的書雜費共55元)的照顧的。這次動員不來,下次再去,就這樣,到了第三個星期時,就只剩下1個了。這個學生名叫王菊,家住10多公里外的排則規自然寨,第一次去家訪時,家長說家里困難,兩姐弟上學沒錢交,所以這個當姐的才輟學,他答應可以“緩交”;第二次去時,家長還是那句話,他急了,說實在困難費用可以“免交”,但孩子必須先去上學,可過了好幾天,仍沒有動靜;第三次他把新課本也帶去了,誰知孩子一見著新課本,眼淚就落下來了,她說自己也想去讀書,就是媽媽不同意,而爸爸又說不過媽媽。原來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祟,父母認為,女孩子都十三四歲了,再過幾年就要成為別家的人了,先留下來頂點勞力,又省了開支。他和家長談到了很晚才回學校,終于,第二天,他班里的同學到齊了。一個學期下來,“緩交”的有5人,“免交”的有2人。畢竟像他這樣家庭條件不好的老師,當時工資也只有490多元,加上讀書時還借了銀行貸款,也很不容易啊。
帶學生去陪伴生病的王德橋
經歷了這一個學期與家長的溝通,讓他漸漸明白了,像這樣的家訪之路還很漫長,只有等到家長的意識提高了,學生才能安心上學。他便和周圍同事一起,開始了漫長的家訪計劃。先針對常輟學、逃學或曠課的同學進行重點家訪,然后對全體同學進行普訪。在家訪的過程中,對家長宣講知識的重要性、“重男輕女”的危害性以及社會的發展趨勢等等,并聯合一些曾外出打工吃過虧的人和思想進步的家長,共同對問題家長進行說服教育,逐漸改變家長們落后的思想。
陡峭山間的崎嶇山路上留下了他匆匆的腳步,也留下了他撒落的滴滴汗水。他在日記里寫寫下了這樣的話:“要改變家鄉教育的現狀,就得從改變家長的思想觀念開始,山依然高路依然漫長喲!不過,看著被夕陽拉長的影子,路就短了許多;帶著滿天星辰走回學校,收獲的永遠不會少。”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家長逐漸改變了觀念,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為下一代所肩負的責任。家長支持了,家校合作了,“控輟保學”做得好,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好得多了。他不怕苦不怕累,把各項工作做得井井有條,還經常開展各種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深受學生與家長的好評。
做學生的良師兼益友
真心關愛、真誠付出,為了每一位學生
他從任教到現在,年年都當 “差、亂、跳”的班級的班主任,即使在2005年9月擔任了學校的教導主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依然堅持當班主任,上課的課時數依然和其他教師一樣多。
剛開始時也和其他教師一樣,為那些調皮的學生和差亂的班級頭疼不已,但通過對自身學習與成長經歷的審視和對教育法則的嚴謹思考,他提出了“換位思考管理法”,倡導愛心教育,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從學生個性的發展去考慮,用自己也愿意接受的方式去管理學生,大膽地進行了創新改革,通過一個多學期的艱辛付出,他接的那個“亂班”變得尊師守紀而富有活力了。近幾年來,他一直致力于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探索,使得班級的管理更加嚴謹而有序,在他的班級里,學生作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學生廣泛參與班級目標與管理制度的制定,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局面。在他的班級里,差生的轉變速度快、進步的幅度大、學生自主性較高。
中午,楊秀品老師在教室給后進生進行輔導
有一次,在他剛接的一個班里,當提問到一個同學時,全班都異口同聲地說:“老師,他不會!”他感到非常驚奇,不可能啊,這種問題就剛講過的呀?“老師,他真不會!”其他學生又重復,他讓其他同學安靜,然后接著鼓勵這個同學再好好想想。好不容易,他開口了,小聲地說:“老師,我真的一點兒都不會。”課后經過調查,才發現這個同學性格內向,還經常曠課,家長也不怎么管他,像這樣由于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差生”還不在少數。接下來,他一面不斷地和家長進行溝通聯系,讓家長配合著一起進行教育,一面利用課外時間,對成績差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布置不同難度層次的作業……原來的差生慢慢地變了,而他的午睡時間也變沒了。課外的休息時間,他幾乎都是和“差生”們一起度過的。中午時間,他在教室里給后進生們輔導,慢慢地補以前沒他們學會的那些知識,并幫助他們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下午放學后,他繼續走在家訪的路上;晚上,他又到教室里去輔導住校生的晚自習(我校有住校生130多人,晚上集中上晚自習);夜深了,他還在備課,還在思索著如何幫助學生進步的方法。學生對他很愛戴,但更多的就是感激他。他們說,自己很慶幸遇到這樣的班主任老師,是楊老師教會了他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如何正確地對待學習,如何正確地規劃人生。有的雖畢業多年,但還是時常和楊老師聯絡,匯報他們取得的新進步,談一些學習與生活的新鮮事兒。每逢節日,楊老師手機里來自學生的祝福短信可真不少,當然,藏在背后的是真心關懷與真誠的付出,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山村教師永恒不變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察看住校生晚自習
農村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作文能力普遍令人擔憂,因受地區社會文化落后、課外閱讀量不夠、家庭不重視或無力輔導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大部分學生自信心不足,課堂上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一提到寫作文就害怕,所以,我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直以來提高不明顯。對此,楊秀品老師首先讓他的語文課堂開放起來,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感受朗讀的樂趣,可以各抒已見,可以進行小練筆,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感悟寫出來,還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有交流、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他把作文賽和演講、朗誦比賽定為我校每學期必開展的集體活動之一,并且于2006年9月率領語文組的教師,創辦了校刊——《苗子》,里面主要刊登了實用的“寫作方法指導”和多彩的“師生優秀作文”,給師生一個展示自我風采與學習交流的平臺。當學生們在校園里爭相傳閱這本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刊物時,既學到了一些寫作的方法技巧,又激發了關注生活、感悟生活的熱情,更加深了校園文化的書香氛圍。這兩年多來,我校學生參加縣鄉的作文比賽和演講比賽獲獎名次都有所增加,楊老師指導的學生也有多人次獲鄉、縣、州級征文獎。
查看學生伙食情況
創造性地開展教研活動 為了所有的學生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更要激發教師間相互學習,主動探索的熱情。作為教導主任的他,積極地改革創新,要求各教師經常采取合作備課、相互邀請聽課等多種形式開展教研活動,使得教研活動形式更加靈活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可兩兩合作,亦可多人參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研中有教,教中有研,為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創設廣闊的空間。常鼓勵教師們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守住常識,大膽創新,勤于反思和總結,積極探索更加適合于自己、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教好書,更要育好人,共同為山村教育的未來而不懈努力。
由于他遵紀守法、嚴于律已,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深得師生愛戴。所以他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年度考核均被評為優秀等次,榮獲2004年度鄉級“優秀教師”和“2005年度遠程教育先進個人”,2007年度鄉級“優秀教師”,2009年縣級“優秀教師”,2010年揚武鄉“先進教育工作者”,2011年被評為全縣第二屆“愛心教師”,以及縣級作文指導教師獎若干次。
愛學生勝于愛自己的孩子
2008年,楊秀品老師有了自己的家庭,由于家校距離40多公里,山路又陡峭崎嶇,他就住在學校,周末才回家。2011年他有了自己的小寶寶,初為人父的他只在醫院里陪妻兒七天時間,等妻子術后能下床后,他就回到學校了。現在,他的孩子一歲多了,正在學說話,但只會叫媽媽不會叫爸爸。他開玩笑說,可能是自己當這個爸爸不太合格吧,等以后他長大了,直接叫老師也好。的確,他陪自己孩子的時間太少了,上課時,全身心投入了學校和學生的工作,假期里又要忙著學習、充電,只有妻子一邊帶孩子一邊找活干貼補家用。做老師,他合格了,但做爸爸,他確實還不夠,這也不怪孩子喲。
我們深信,勤勤懇懇、踏實工作、一切為了學生的楊秀品老師,定能于他的不懈努力與執著追求之中,實現他的教育理想,為山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