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這塊版圖上,天柱縣距黎平縣雷洞瑤族水族鄉有幾百里之遙,然而家住天柱縣石洞鎮紅星村的張宏源卻遠離家鄉,扎根雷洞,三十年如一日,為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默默地耕耘著!
張宏源老師是一個樸實無華,廋小個頭,卻全身透著一股實干的精神。1957年,他出生在天柱縣石洞鎮紅星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中,1978年高考落榜后,當時年僅21歲的他,落榜不落志,于1979年9月毅然離開父母,遠離家鄉,到千里之外的雷洞鄉廈頭村當民辦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瑤鄉的教育事業中,到雷洞時雷洞鄉群眾生活都處于溫飽線下,鄉財政十分困難,可想而知當時的辦學條件是何等的艱苦。在廈頭村五年任教期間,廣大群眾生活都還十分困難,大部分學生也因家庭困難而日益輟學,看著一群群衣裳襤褸的孩子和一雙雙渴求的大眼睛,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了解決學生入學困難問題,減少學生的輟學率,在積極向上級求助的同時,從自己有限的工資中為入學困難的學生墊付書費500元之多,當時他本人工資每月只有20多元。
天道酬勤,在廈頭村任教期間,張宏源在為學生上好課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學,于1985年8月考入黎平師范成教班,在師范三年學習生活中,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三年后,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公辦教師。畢業后張宏源沒有忘記雷洞鄉的教育事業,沒有忘記自己工作過的瑤鄉水寨和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毅然回到了雷洞鄉,投身到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
他畢業后,因工作需要調到雷洞小學任教了,廈頭村的群眾仍然沒有忘記張老師對他們子女的教育之恩,每每逢年過節,都忘不了給他帶來一些粽粑、糯米飯、腌魚等農家東西,雖然這些微不足道,但足以體現他在廈頭村任教期間和群眾結下的不解之緣!
由于夫妻兩地分居,當時工資又低,僅靠一個的工資難以維持家庭生計;為了緩解家庭生活困難使自己更能安心工作,1990年,他把妻子和兩個孩子帶到雷洞和自己生活,留下年邁的父母和兩個兄長生活。當時學校考慮到他家庭的困難實際,安排他妻子在學校食堂工作,可好景不長,由于上級經費緊張,半年后又被迫下崗了。他的工資只能一半用于遠在天柱父母的生活費,一半用于雷洞家庭開支,家庭生活再度陷入困境。
有道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遠在天柱年邁的父母又相繼傳來噩耗,分別于1992年和1993年相繼去逝。在父母生前因為工作忙,不能經常抽時間去看望,父母去逝后,還是因為工作忙,難以親自回家操辦父母的后事,只能讓妻子回家料理父母的后事,在強忍著失去雙親的痛苦,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永無言悔的教育事業。
在料理兩位老人的后事之后,由于悲傷和操勞過度,妻子大病一場,為了還清操辦父母后事所欠的債務,他妻子于1994年帶病南下打工,留下年僅5歲和7歲的孩子在雷洞和他生活,不管工作生活條件怎樣艱苦,他還是默默無聞地為教育事業奉獻著,沒有一句怨言,也從未向組織提出工作調動的申請和生活的要求。
30年執教生涯,他榮獲了各種殊榮,分別于1997年被評為州級“先進教師”;1985年、1989年、1993年獲得縣級“優秀教師”;1994年、1996年、2011年被評為鄉級“優秀教師”;1997年、2000年獲得鄉級“優秀班主任”,這是黨和人民對張老師在教育事業中所作貢獻的肯定。
如今張老師已過中年,30年中,他沒有任何頭銜,“宛如平常一段歌”。但在他手下教出的學生數以百計,有的成為地方經濟建設者,有的成為機關干部,有的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
從事教育工作,張老師無怨無悔,也正因為有像張宏源這樣敬崗愛業,無私奉獻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我們深信,雷洞瑤族水族鄉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