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的環境 造就的人民教師
毛世菊,黎平縣德鳳鎮羊角小學里的一名老師,1981年4月由縣城轉到德鳳鎮最邊遠的羊角村任民辦教師,那里沒有通公路,需要步行三十多里崎嶇的山路才能到學校,這對當時只有一個只有十八九歲,且一直生活在縣城的女孩來說,心里的恐懼和路途的艱辛可想而知。毛世菊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去羊角村的情景:參天的大樹遮天蔽日,在長滿青苔的山路上,稍不留心就會摔倒,一路上磕磕絆絆,等到了目的地,感覺手腳都已經不是自己的啦。
當時的農村小學條件很差,很多教室都是文革時期廢棄的糧倉改成,房屋陳舊陰暗,沒有活動場所,更談不上寬敞的教室,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一干就是十四年之久,艱苦的環境磨煉了她的意志,同時使自己在教育工作中逐漸成長起來。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師這個光輝職業的追求,使她堅定著信念和勇氣,不放棄理想與夢想的理念,讓她堅持到了最后,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更新教學理念 用耐心和愛心去感染學生
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使自己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感到力不從心,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新教育的發展,于是毛世菊在肩負著巨大工作壓力的情況下,抽出時間參加了大專函授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增添能量,認真研究教材,學習新課標,更新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教學中,她十分注重40分鐘的課堂教學,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討論的欲望,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毛世菊在邊遠的山村小學里從教31年,因工作需要,還到過本村兩個教學點共5年。至今,毛世菊仍在這個小山村、在這片留下她理想、追求、青春和汗水的熱土里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獻著,受到了學生的愛戴,家長和社會群眾的好評,領導和同事們的贊許。在班級管理中,毛世菊擔任了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用耐心和愛心去感染學生,因材施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團結、奮進、尊師、守紀,品質優秀的學生。
歷盡艱辛創辦校園為保障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1995年5月,通過縣委、縣政府的牽線搭橋,得到了貴州遵義長壽長樂公司總裁曾超文先生的大力資助,建起了當今的長壽長樂希望小學(即羊角小學),走進羊角希望小學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漂亮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室內擺放著一排排油亮的紅漆課桌,寬闊的操場和天真活潑的學生。操場邊,一排排整齊的青松,花壇里的萬年青映襯著粉紅的月季花,讓人賞心悅目,這一派掘起的景象讓人倍感欣慰。可趨于今天的結果,在羊角希望小學工作的17個年頭里,又蘊含有幾多辛酸和幾多愁!羊角希望小學是德鳳鎮最邊遠的山村小學,東與高屯鎮接壤,西北與羅里鄉相連。分布零散,最遠的有五公里,最近的有三公里,不管天氣怎樣惡劣,學生們總是風雨無阻,不管身上的書包、飯包有多重,都能按時到校學習。隨著打工浪潮影響,學校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如今國家的惠民政策來了,學生營養計劃、家庭貧困寄宿學生生活補助、兩免一補等,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家長的負擔,保障了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為了確保學生吃上新鮮、營養的食品,毛世菊每周六必須要從三、四十里的山村到縣城購買,大包小包的從商店、市場里提到車上,有時累得滿頭大汗,衣服濕透,但心里還是樂滋滋的。從來不采購三無食品,回校時把食品又從車上大包、小包的搬進食堂擺放好,方才回家。每天發給學生吃時,自己親自查看,雖然自己是累點,但心里覺得很欣慰,從心底感謝黨的惠民政策,對西部山村孩子的關懷照顧。另外,在寄宿生的食品、蔬菜采購中,毛世菊也經常陪采購員到縣城買菜,不管天氣怎樣,都無法阻止她的責任心。她表示只能買到放心的食品,才能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家長才能放心,學生學習才會用心,教師教書才有信心。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
在她的班上有這樣一位學生,他叫易忠來,父親是晚年得子,母親是聾啞殘疾,家里無經濟來源,生活非常艱苦,有時吃油鹽都困難。生活在這種家境的他,沒有童年的天真與快樂,總是沉默寡言,和別人說話戰戰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對這樣的學生,毛世菊總是想盡辦法給予他更多的關愛,千方百計激發他的天真與童趣。逢年過節等,給該學生家庭送去油鹽、把自己家孩子的衣物送給他,就這樣盡力的去幫助和解決其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在毛老師的幫助下易忠來感激的說:“老師,我一定好好學習,報答您對我的關心。”毛世菊常說“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對學生要有愛心、耐心、恒心,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十多年來,毛世菊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工作,不像紙上談兵,高談闊論,也不是敷衍領導來檢查,更不是炫耀自己。這些事都是她作為老師應該做的,不為名利,不計報酬,做一名最基層、最普通的人民教師,為山村的孩子、為山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畢生的精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山村教育,做一名無愧于山村人民群眾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