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雷國成奮斗在教育戰線上的座右銘。在他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雷國成都以堅定的職業責任感和堅強的毅力,戰勝困難,最終克服了困難。記得一位名人說過:“真正的英雄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征服罷了”。他不是英雄,但他卻可以自豪地說,回首往事,他確實遇到和克服了不少困難,但他征服了自己曾經有過的卑下情操,最終克服了困難,成長為黃平教育的領頭雁。
義無反顧的抉擇
雷國成生于1952年,1975年7月,雷國成從黃平民族中學高中畢業回鄉務農,是板細歷史上第一個高中畢業生,板細方圓10里之內沒有學校,要上學只有翻山越嶺到谷隴小學去,板細這個地方太偏僻了,對一個從板細到谷隴小學求學的孩子來說,那真是“山高路遠坑深。”當時的谷隴區教育組視導員雷定隆考慮到要在板細開辦一所簡易的教學點,這樣可以解決板細娃娃讀書難的問題,但去哪里請教師上課呢?他想到了剛剛高中畢業回來的雷國成,對他說:“區教育組領導通過研究決定叫你來任板細小學當民辦教師,你有什么要求?”雷國成思索片刻后說:“家鄉那么窮,需要有知識的人來改變,還能要求什么呢?”于是從那時起,他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講臺,把自己全部身心融進教書育人的事業中來。
1991年秋末,板細小學校舍在一場大火中被吞噬殆盡,致使當時學校的一百多名學生無教室上課。處于這樣的境地,為不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雷國成立即騰出自家的住房作教室,向村民借來十多張長酒桌,架起木板當坐凳為學生上課,他全家人卻只好擠住在低矮潮濕的斜柵里。他也意識到全校一百來學生擠在自己的住房里學習,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他多次向上級反映申請撥款修復板細小學校舍。后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199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終于撥出五萬元建校專款給予扶持,建校資金總算得到了落實。
但更大的困難又出現在他的眼前:要在只有三十平方米面積的原校址建校是不合適的,而板細村是一個“九山一水半分田”的偏僻山村,人口多耕地面積少,當時責任田已承包到戶不幾年的村民們對土地更是愛之如命,都說寸土寸金,所以要想擠出一塊較大面積的地來修建學校談何容易!怎么辦呢?他一邊教書,一邊在不斷地設法尋找一塊適合的土地來修建學校。在黃平縣教育局,谷隴鎮政府及谷隴鎮教育輔導站和板細村委領導們的關心支持下,他們選中了合適修建學校的地塊,可選的新校址是寨上兩家農戶的責任田,盡管領導們三番五次去入戶作動員征地建校,雷國成也一次又一次去登門作協商疏導,但始終就是疏理不通。這樣地基一擱就六年之久沒有得到落實。當時正處在由鞏固“普六”邁向“普九”的非常時刻,在這期間,雷國成總在苦苦思考,學生學習沒有良好的教學場所怎么能行呢?
難以釋懷的責任
板細小學的重建久拖未決,令雷國成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怎么辦?他最終尋找到了解決辦法:用自家僅有的一塊面積近兩畝的責任田,去與村民雷國昌、雷橋補兩家的田調換出來作為建校用地。決心是下定了,但他如何去做家人的思想動員工作呢?晚上,他硬著頭皮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和家里人商量,卻遭到妻子的堅決反對,她氣憤地責罵雷國成:“你這個大笨蛋是不是要發瘋了?要把家里僅有的一塊保命田用去建校,你怎么那樣傻呢?無論如何也不準你這樣做!”
第二天,她便叫好心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相聚到家里來勸阻丈夫雷國成,讓他別用田去建校,但這些親友們的好心好言相勸都被鐵了心的雷國成一一婉言謝絕了。雷國成也知道,妻子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田是農民的命根子,把家里僅有的一塊田用去建校,家里無田可耕了,那簡直是要命的事。但自己不能由著她來,建校心切的雷國成又多次不斷地向家里人進行思想動員和開導,以求得他們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說服下,全家人最終還是同意了。
雷國成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這樣作出忍痛割愛的決定,不把校舍修建起來,板細村那幼小的孩子們就只能披星戴月、翻山越嶺步行到十多里外的谷隴民族小學走讀,這不僅遠走山路不安全,而且還將加重學生家長的生活負擔,有許多貧困戶的孩子將面臨輟學。想到這些他就更加堅定了建設學校的信心。地基落實后,為把國家撥下來的錢都用在建校上,他找村委主要領導搓商,立即組織全村勞動力投入到修路運送材料的建校工作去。為把公路盡快修通,雷國成和村兩委領導帶頭站在工地的最前列,把全寨男女老少都帶動起來了。經過兩個冬春奮戰,公路修通了,大大地加快了學校的修建速度。一九九八年春,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板細小學新校舍通過驗收,投入使用。
無悔奉獻的人生
因板細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貧困生多,為了使這些學生們都能完成自己的學業,三十多年來,雷國成省吃儉用,拿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先后資助過貧困生楊勝媛、雷永花、雷子江等60多名同學讀完或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如學生雷子江同學因家里房子被燒,父親病故,母親無力支撐三個孩子就學,貧困到要棄學打工的境地,對此雷國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獻出關愛之心,盡微薄之力資助他三兄妹繼續讀書,到目前為止,雷國成已支付了上萬元。雷國成認為,光輝的職業要求廣大教師必須對學生傾注無盡的愛。因此,在教學中如有哪個學生在紀律上稍有不良表現,他總會耐心教育;哪個學生家庭有困難,他總會熱心幫助。他總是把每一個學生看成一個“人”,一個“世界”,小心翼翼地去栽培,去塑造,精心觀察,敏感捕捉,用心去讀懂每個學生,在心靈上把學生雕塑成大寫的人。長年按計劃轉化后進生,使這些后進生的學習成績能做到后來居上。如轉入板細小學就讀、學習很吃力的吳唐生經雷國成的耐心輔導,學習進步很快,在2006年全縣舉行“六一”兒童節作文競賽中,他一舉獲得中年級組第一名,受到縣教育局的獎勵。
“有了好校長,才有好學校,”雷國成平時注意把全校教師的凝聚力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按章治校,以德治教,定期入戶家訪和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每次會上他都認真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虛心接受他們的批評,與他們經常保持溝通,共同承擔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很受學生家長的歡迎,因此學校服務半徑內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和鞏固率都一直達百分之百。學生的人身安全工作都做到了萬無一失,學校各年級各學科期末統考成績名次都連年排列在片區的前茅。
三十多年的苦辣酸甜,他一路堅持咬牙挺了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黨組織的關懷和上級領導對他的關心。他常常想:上級領導這樣關心我,廣大教師們這樣信任我,板細的孩子們這樣需要我,自己要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的教育工作多出力。就憑著這樣一種信念,他在教學的原野里辛勤耕耘,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多次被黃平縣教育局、黃平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等榮譽。2007年八月被黃平縣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黃平縣十大新聞人物”榮譽,九月被貴州省委統戰部、貴州省教育廳授予“貴州省邊遠山區優秀教師”榮譽,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殊榮。 (丁光舉 雷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