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于斯,授業于斯。1992年8月石仙花從凱里師專畢業就一直從事農村基礎教育工作,默默地把青春奉獻給家鄉錦屏深山里的教育事業,把歲月和才智奉獻給美樂小學。自工作以來,教學成績突出,曾多次獲縣、鄉級表彰,教育考核連續多年獲評優秀。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精致,就是不簡單。”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句格言。在三尺講臺上,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二十年如一日,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甘為人梯,默默實現著自己平凡人生的觀與價值觀,踐行教書育人的夢想。
身為教師,她深知“教書育人,文以載道”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思想素養,熱愛、關心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校為家,甘于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學生和教師心中,樹立著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教師形象。
“教書育人,以德為先”。2012年,石仙花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上學生李永發因父親不幸去世,母親神志不清而離家出走至今未歸,小永發和姐姐的撫養責任由他的三叔承擔,其三叔女兒染上惡性紅斑狼瘡后也是負債累累。石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默默擔起了“母親”的責任,給小永發買文具,主動承擔小毛病打針吃藥費用。一個冬天的早晨,石老師發現小永發衣著單薄,被凍得瑟瑟發抖,立即找來兒子的毛衣、棉鞋、棉襖,給他穿上……點點滴滴都是關愛。
悲劇四起,不卑不屈。雖然石仙花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愛崗敬業,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天不憫人,世事多變,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先后離開了她。
2002年婆婆因癌癥去世,2003年叔叔在唐山采煤礦難死亡,2004年失去了可愛的小侄,2006年公公因癌癥去世,她和丈夫王勇(固本鄉培亮小學教師)幾年來因家庭的不幸已是債務累累。
為了還清債務,她在生活上非常節儉,不舍得吃穿,基本沒有閑錢購置哪怕是簡易的家具,其它更是奢談。但是她始終堅信:“再苦再累我都能挺過去的”。
飛來橫禍,不離不棄。無奈的是,禍不單行。2008年12月丈夫在從校返家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大腦嚴重挫傷。事后送到錦屏縣人民醫院作了開顱手術,術后仍然昏迷不醒,之后轉到懷化第二、三人民醫院治療,由于兩個人的工資有限,又無積蓄,幾經輾轉,一年下來東借西湊及向銀行貸款花了近十六萬余元,身體仍不能康復。醫生診斷他已不可能恢復正常,繼續治療只會加重負擔。沒辦法,只好出院。
出院后她曾到縣醫保局請求給予醫療報銷,醫保局認為其不是疾病而是車禍,醫保不承擔醫療費用,就這樣十多萬元的醫療費用一分也沒有得到報銷。
面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時常以淚洗面。在搞好教學的同時還要支撐整個家庭生活。學校條件有限,吃住都在一間房,丈夫大小便失禁,每天至少需要清理三次。她耐心地一點一點擦洗,一口一口地喂飯。晚上她還得像照管小孩一樣,起來給丈夫擦屎換尿,一個晚上要起來兩三次。可是再累也還要抽出時間批改學生作業,備好第二天上課的教案,有時她甚至只能倚在床前打個盹。
五年來,她一邊上課一邊照顧丈夫,從來不怨自己有多苦多累,同事們看到她憔悴的面龐都心疼,可她只是淡淡一笑,“嘿嘿,習慣了”。她對丈夫始終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好心人勸她身體要緊,把丈夫放棄算了,趁年輕不要毀了自己,可她毅然撐起這個家,撐起教育的這片藍天,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
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孩子卻因交不起學費不得不高中輟學了。
她盼著有一個能避雨遮風的家,別人都有了商品房,自己一家三口卻仍擠在學校一間宿舍里。
她可以選擇離開,可為了孩子和癱瘓的丈夫,她再苦再累也要挺過去,不離不棄!
石仙花,這塊貧瘠土地上一枝美麗而燦爛的雋秀,教師隊伍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個大山里散發質樸光輝的典范。她用自己博大無私而樸實的愛,園丁的品質,春蠶的志向,蠟燭的風格、孺子牛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教師和學生,感動著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姜 琦 姚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