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員平凡的人民教師,周曉燕深深地愛著這個光輝的職業。自步入三尺講臺的第一天起,她就立下了豪邁的誓言:獻身教育,大有可為。她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二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中,她無怨無悔,矢志不渝,憑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血,仗著青春力旺,教書育人,努力工作,干一行,愛一行。一路走來,在荊棘中采集鮮花,于苦累中收割希望,一度被評為記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中小學杰出中青年教師。二〇一〇年出任校長之后,豪情更加勃發,帶領一班人馬,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把學校的工作推向一個又一個新的臺階,用忠誠和智慧譜就了一曲農村寄宿制中心小學的希望之歌。
捧出真愛,視如己出,讓學生茁壯成長
周曉燕中等身材,容貌俊美,性格爽直,感情細膩,舉手投足給人一種豁
達、開朗的形象。她的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美德在當地聲名遠播。正猶如一只紅燭,燃燒是悲壯的奉獻,慷慨豪邁是她的一生風格。平時,在學校里遇到有的學生肚子不舒服,她就把他(她)叫到房間來,給他(她)倒開水,用手貼近學生的額頭,試一試是否感冒發燒;有時遇到學生值日不認真,她就拾起笤帚和他們一起掃;遇到學生買不起學習用品或交不起生活費,她就掏錢幫他們解決;每逢教師有三災六難或生病什么的,她總是帶著禮品前往慰問。總之,在她的心室里永遠安放著一枚牽掛同事和學子的隱形的磁針。
記得那是一個下午,她的辦公室來了兩個滿臉焦慮的男同學,他們是來報告有一位男同學在食堂突然昏倒的事。周曉燕二話不說,心急火燎地趕到現場。此時這名叫王宏偉的學生還在昏迷之中,迷迷糊糊地在喊:“媽媽,媽媽,我要媽媽!”周曉燕愕然一驚,她急忙掏出手機,準備給孩子的父母打電話。那兩個男同學告訴她,王宏偉的父親外出打工去了,只有媽媽在家。此刻,周曉燕意識到,事不宜遲,救人要緊。她迅速地叫來了承包學校食堂老板的面包車,將王宏偉火速地向醫院送去。醫生正準備給王宏偉吊針時,王宏偉卻忍痛在央求:“醫生,醫生,我要見媽媽才做吊針……”因為王宏偉父親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母親有病,家庭貧困,父親外出打工了,兄妹兩跟著體弱多病的媽媽一起生活,連溫飽都很難解決。想到這里,一種人間之愛在周曉燕身上復蘇,她的視線一下子模糊起來。“宏偉,宏偉,我是你媽媽呀,你既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孩子!”她的幾句樸素的話語和師生之間純真的感情讓在座的人感動得落下了淚水。是啊,一個幼小的靈魂,在患著重型感冒、疼痛難忍而親人卻不在身邊的時刻,是她的老師承擔起了親人的責任,并予以巨大的精神支撐,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晶瑩純潔的感情嗎?當王宏偉的感冒荃愈,回到學校知道是周老師給自己墊付醫藥費時,撲通一聲跪在周曉燕的面前說:“周老師,不知道怎么感謝您!”此時,王宏偉落下一行淚水,這淚是學生對一個人民教師的感激、敬仰。它也映現了一個平凡教師對學子深深的愛。
危難之時顯真情,關鍵時刻真英雄。2009年中國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旱情,棉花坪村是臺江縣受災最為嚴重的行政村之一。由于嚴重缺水,整個村莊呈現出一派凋零、寥落的景象。青壯年們外出打工或經商去了,留下來的是年邁體弱的老人和一群留守兒童。老人們面色憔悴,有的佝僂著背,為了生活,每天必須到兩公里遠的地方挑水,水已不是普通意義的水了,每一滴水已經演化成救命的圣水了。周曉燕了解到這個災情之后,立即召開全鄉教師會議,動員全校教職工為該村捐款2500元,同時組建一支二十多人的送水隊,每天利用放學時間為該村送去干凈的飲用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周曉燕的倡導和影響下,臺江縣應急中心、臺盤鄉政府等黨政部門紛紛行動起來,積極投入到為老百姓解決生活用水的行列之中。為次,周曉燕得到了貴州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報道。2010年的冬季,寒風刺骨,雪花鋪天蓋地地肆虐著臺江大地。持續兩個多月的凝凍天氣,致使交通阻隔,不少學校長時間停課,甚至有不少學校取消期末考試,提前放假。臺盤中心小學的情況不容樂觀,經常停水、停電,給學校造成諸多壓力。作為校長,她想:一個擁有500多名寄宿生的學校不能一天沒有水。為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她一方面為爭取縣委、縣政府提供生活用水,彈精竭慮,另一方面為解決學生的御寒問題千方百計。學校沒有供暖設備,就連炭火也不能解決。不少學生衣著破舊、單薄,在冰雪中渾身顫抖。她的心情十分凝重,就像一位母親無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一樣感到愧疚。她不再猶豫,立即給剛認識不久的湖北省一位叫閆桔珍的中學女教師求救,同時懇求黔東南州教科所的領導聯系凱里市第八小學的孫校長,請求伸出援助之手。一周之后,湖北方面共寄來御寒衣物558件(套),凱里的孫校長親自送來御寒衣物436件(套),周曉燕的一個在州公安局的親戚也送來二十個書包,五個文具盒。這些凝聚著愛心的衣物,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凝凍天氣對學生的威脅。周曉燕也因對職業的固守,對他人的大愛,在平凡中巍然屹立起一座偉大人格的高峰,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克己奉公,心系使命,為改變學校面貌而虔誠執著
二OO九年,臺盤中心小學列為臺江縣第一所農村寄宿制試點學校。她通過競聘當選為校長。鄉內七所村小并入之后,學生數猛增至一千余人,其中寄宿生達546人,規模已今非昔比,學生數增多了,教師隊伍龐大了,問題和矛盾更加復雜了。沒有校醫和生活指導老師怎么辦?辦公設備奇缺怎么辦?沒有教師宿舍怎么辦?在辦學條件沒有達標的情況下,辦一所寄宿制小學談何容易?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摩肩接踵,紛至踏來在她的腦際縈繞、徘徊,魔鬼似地捉弄她,刁難她,威脅著她,真可謂受命于危難之際。但她沒有迷茫,沒有困惑,沒有氣餒。她是一位堅韌的女性,她要憑著必勝的信念讓心不再顫抖,憑著勇氣和對職業的堅守戰勝困難。因為她堅信:以堅強為伴,生命之花才能傲然怒放;緊握堅強,明天才能燦爛輝煌。
上任伊始,她仔細琢磨著這些問題:學校僅有的三臺電腦和兩臺小型復印機,因工作時間長,屢修屢壞,不能正常工作了,即使修復了,對于學校現在的規模,數量上也是供不應求。并校之后,課桌和辦公桌實在緊缺,無法開展教學工作,眼下的遠程教室和多媒體教室連一張桌子都沒有。兩幢宿舍樓走廊圍墻較矮,沒有防護欄確是安全的一大隱患。幾年前建校拓展地盤時,將后山挖得太高太陡,幾乎成了垂直的山崖,幾年的風吹雨淋雪浸,目前已明顯地構成了地質災害。在周曉燕的心里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僅這些,它實在太多太多……她經過反復思考,終于豁然開朗起來:不能死等,要學會想辦法,必須主動多方協調,積極爭取資金。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她踏破鐵鞋,在省、州、縣三點兩線之間馬不停蹄地奔波繁忙,跑了不少單位,見了不少的領導。她置個人的尊嚴于不顧,將嘲笑拋在腦后,訴苦、懇求、呼吁是她的三大法寶。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誠意和眼淚終于感動了上級。一項又一項的幫扶資金接踵而至,一次又一次的捐贈春風般拂來。州教育局幫助解決大型復印機兩臺,價值兩萬余元,并承諾解決一批電腦。武警黔東南支隊幫助解決學生課桌90套?h教育局下撥43萬元用于防盜門、防盜窗的安裝,食堂遮雨棚修建、硬化院壩、球場等?h財政局下撥24萬元,用于安裝監控器、安裝宿舍防護欄、添置辦公桌、購買被套、窗簾等。省國土資源廳下撥巨額資金,用于后山的改造等。與此同時,周曉燕為讓學校變成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她利用節假日帶領中層干部和部分教師到河邊運肥泥,上山挖草坪,到林場挖珍貴樹苗,進行校園綠化活動。校園里種滿了花草樹木;▔、院壩、房前屋后,處處能見到植物,陽臺、辦公室還擺上一盆盆蘭草、水仙等。校園里,小樹婷婷玉立,植物風姿俏麗,惹人喜愛,使人真如置身于世外桃園,真是一處令人陶醉的美景啊!一個舒適、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正在形成。她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教室、寢室、辦公室、過道等到處充滿文化的傳導,師生們充分施展自己才藝將自己的教室、寢室美化得景上添花,贏得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譽。學校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本地學校乃至其他地區的學校陸續前來參觀和作經驗交流。難怪州教科所一位領導蒞臨本校檢查工作時,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贊嘆說:真沒想到黔東南還有這樣一所漂亮、整潔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改善辦學條件之路任重道遠,周曉燕已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她將不會滿足,繼續朝著“育人設施現代化,校園環境花園化”的目標奮力前行。
管理強校、教研促教,用責任和智慧鋪就新形勢下的教育管理之路
周曉燕擔任校長之前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位主抓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多年來還擔任語文科的教學工作。她的辦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德育為先導,教學為中心,體育為基礎”。她的教學法寶概括為:一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習興趣;二是以指導學法為出發點來設計、組織教學;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由于她的刻苦鉆研,勇于創新,所擔任的教學科目的統考成績自2005年至2010年連續六年位居全縣同級同類的第一名。其中兩年的人均分高出全縣人均分的30分。作為主抓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她認為一所有水平的學校必須有骨干教師作為支撐。因此,她一直非常重視教研工作的開展,具體做法為:一是為新教師不斷學習,努力成長,及早入格,派有經驗的教師跟蹤聽課和指導;二是以觀摩課、公開課、優質課來推動教研工作的開展,搭建平臺,努力提升本校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水平;三是選派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和特長的教師到知名學校取經,回來上匯報課,傳經送寶。通過一系列經驗交流和培訓,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本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校的教學成績多年來一直處在全縣前列。
2010年寄宿制啟動之后,學校管理便成了一個新的課題,對周曉燕也是新的挑戰。不言而喻,一所擁有一千余名學生,寄宿生高達500多人的學校,每天24小時的吃喝拉撒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對于七至十二歲的小學生而言,一是年齡小,可塑性較大,自我管理意識差,加上上面沒有配足生活指導教師,學校沒有教師宿舍,在管理上確實棘手。理想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周曉燕變壓力為動力,認真鉆研寄宿制管理的書籍和資料,同時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并結合在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反復象琢磨,她終于創造性地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寄宿制管理的規章制度。如《寄宿制管理方案》、《班主任量化考核細則》、《校醫、生活指導教師崗位考核細則》等三十余種,并匯編成冊,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在實施各項管理過程中,她以身作則,雷厲風行,模范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注意理解、關心和幫助教職工,注重榜樣的力量,沒有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獨斷專行。在工作中甘于吃苦,勇挑重擔。由于她的禮賢下士,求真務實和廉潔作風的深刻影響,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良好的教風、學風、養成習慣日益凸現出來。干部之間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互助,精誠團結。干群之間講理解,關系和諧;師生關系融洽。大家各負其責,分工合作,充分行使自己的職責,及時處理所屬事務,不需催促。出現了“事事有人干,時時人在干”的良好局面。各班早讀、晚自習、作息秩序良好,學習風氣濃,環境衛生保持清潔。“正己、敬業、愛生、創新”的教風和“勤學、尊師、求實、進取”的學風開始形成,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優秀校集體正朝著周曉燕設計的航向前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用忠誠贏來了滿載豐碩的秋果
雄鷹愛戀藍天,它振翅高翔,像一道閃電劃過長空,那一片湛藍包容了它的不羈,承載了它的穩重,為此,藍天才多了一分神秘,多了一份美麗。周曉燕獻身教育,把它作為人生的理想,二十七年來持之以恒,發憤圖強,艱苦奮斗。用愛心和血汗喚醒生命的芽,在陽光的土壤中萌發;用堅強的汁水澆灌新生的果實,所以,她收割了一個瓜果遍地的秋天。在職業生涯中,她多次獲得州、縣和鄉的表彰;六年年度考核被評為優秀等次;2009年9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部、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09年9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優秀班主任”;2009年9月被教育部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2010年8月榮獲中國教育報刊社和寶鋼教育基金會授予“寶鋼杯——全國中小學中青年杰出教師”光榮稱號;2010年撰寫的兩篇論文分別被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評為一等獎。
組織和人民給予周曉燕很多榮譽,但她認為榮譽只能說明過去,功勞并不代表將來,她自己也從未躺在功勞簿上,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事業的追求。她說:“人生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只有向著心中的理想遠航,讓心靈不再徘徊,全力以赴,不斷追求,才能逐漸地遠離平庸,最后擁有輝煌而壯麗的人生。”她曾寫下這樣一段豪邁的詩句,并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獻身教育志為梯,學海無涯苦作舟,愿作紅燭照他人,甘灑熱血寫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