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創建“全國雙擁模范縣”紀實
軍地攜手譜新篇
——從江縣創建“全國雙擁模范縣”紀實
從江,東望湖南,南連廣西,32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苗族、侗族、瑤族、壯族、水族等33萬人。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地處邊遠山區,少數民族人口占94%的貧困縣,創建出融洽的軍政軍民關系,成為“全省雙擁模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
○“雙擁”歷史源遠流長1930年2月,張云逸、鄧小平率領的紅七軍與桂系軍閥李宗仁部隊在黔桂邊區的廣西隆安和從江光輝鄉長牛村交戰,從江人民積極擁護紅軍,送親人參加紅軍,播下了軍民“魚水情”的種子。
解放初期,隨軍南下的人武干部吳興春,在苗鄉侗寨一干就是20多年。1963年,昆明軍區給他記一等功,授予他“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光榮稱號,先后得到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接見。
1960年10月,從江擁軍女民兵英模梁松美參加全國第一屆模范民兵代表大會,毛澤東接見了她,并贈送步槍一支。
改革開放以后,歷屆縣委、縣政府發揚傳統,不斷取得新成績,1992年來連續六次被貴州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全省雙擁模范縣”,2000年來連續三次被國家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縣”。
○喜看今朝碩果累累在從江,歷屆縣委書記都親任“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如今“雙擁”組織機構達73個,專職兼職人員72人,實現雙擁機構“全覆蓋”,編制、人員、經費、場所“全落實”。
僅2007年底以來,該縣共接收退伍軍人162人,除落實政策安置的30人外,還向黔東南州公安局等10多個單位推薦退伍軍人為工勤人員、駕駛員等崗位70余名,同時還用工勤崗位安置駐境部隊優秀士官4人。
全縣共有優撫對象595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為此,他們建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把在鄉復員軍人撫恤金標準調整到每人每年4744元。按照《貴州省征兵工作條例》的規定,結合實際,2011年該縣城鎮義務兵家屬優待金標準提高到每人9910元,農村義務兵為3124元。居住農村的烈屬、病故軍人家屬的撫恤金發放標準分別達到每年6900元和5820元,高出國家規定標準1660元和1030元。
全縣共有45名生活困難重點優撫對象除享受撫恤、補助外,還納入城鎮、農村低保,838名特困退伍軍人納入農村低保。每年安排7萬元為重點優撫對象上交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資金,并將現役軍人列入了保障范圍,實現優撫對象和現役軍人“病有所醫”。6名年歲已高的孤寡在鄉老復員軍人、孤寡退伍軍人安排到“從江縣復退軍人光榮院”生活療養。
2009年,他們在全州率先將優撫對象“一站式”服務覆蓋到全縣各鄉鎮。對全縣3860戶優撫對象實施危房改造,共享受國家的政策資金補助 960萬元,實現優撫對象“住有安居”。每年撥款2.3萬元解決困難企業中1954年以前入伍的老功臣生活困難補助,讓老功臣們安度晚年。
這些年,從江在醒目區域設立雙擁大型宣傳標語和廣告牌,把國防知識和《兵役法》、擁軍政策等廣泛地宣傳到基層,極大地強化了全民國防和雙擁意識。“醫療衛生進軍營”、“文藝表演進軍營”、“制作鞋墊送兵哥”、“幫助軍屬打谷子”等擁軍優屬活動在從江已經蔚然成風。
2008年以來,該縣先后投入2400余萬元用于駐境部隊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在城市建設用地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劃撥土地20畝啟動實施消防大、中隊營房搬遷建設。
在濃郁的擁軍意識的感染下,駐境部隊在救災等突發應急事件中,始終沖鋒戰斗在第一線。2010年初,縣人武部為停洞鎮架里村實施“抗旱飲水工程”,解決了4000多人和近萬頭牲畜飲水問題,被省軍區評為“抗旱救災先進單位”。此外,還組建“治安巡邏隊”、“春耕搶種團”、“秋收服務團”、“抗旱突擊隊”、“破冰融雪突擊隊”等參加義務勞動和搶險救災工作,四年共出動官兵20000多人次。
這些年,駐境部隊參與修建人蓄飲水工程260多個、沼氣池1600口;完成坡改梯工程1500畝,新建種植基地600畝,植樹造林15300 畝,改良果園2000余畝,參與退耕還林、封山育林11萬畝;參加農村危房改造新建民房1364間;捐資達20多萬元;已連續29年、30次無責任退兵,2011年被省征兵辦表彰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