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全球油價糧價或維持高位運行
據新京報 央行昨天發布《2010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流動性仍將充裕,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石油和糧食價格可能維持高位運行,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通貨膨脹的壓力可能加大。
大宗商品價格有望進一步走高
央行報告預計,2011年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增長將繼續拉動全球復蘇,各種有利因素有望發揮更大作用,全球經濟內在增長動力增強,復蘇基礎更加穩固,未來全球經濟可能迎來更快增長。
發達經濟體總體上將延續寬松政策環境,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可能維持高位運行,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通貨膨脹、資本流入和資產價格上漲壓力可能加大。
2010年9月,國際大宗商品CRB現貨價格指數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在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保持寬松狀態、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地緣、政治動蕩的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有望進一步走高。
央行認為,全球面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尤其是油價和糧食價格上漲風險,能源價格堅挺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將提升農業生產成本,加之國際市場對糧食需求逐步增加,國際糧食價格面臨上漲壓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將誘發結構性通脹風險。
專家建議人民幣升值緩解通脹壓力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趨勢為中國“抗通脹”帶來壓力,而專家建議人民幣加快升值,以緩解輸入型的通脹壓力。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如果人民幣能在2011年升值5%,中國對鐵礦石、原油以及大豆的采購將至少節約1000億元,人民幣加速升值,有利于控制輸入型通脹。申銀萬國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認為,貿易收支只是影響匯率的一個方面,目前無論是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還是促進貿易結構升級,加快升值都非常必要。
昨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580,再創歷史新高。從去年6月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累計約4.2%,而今年以來的3個多月升值幅度已經接近1%。
在日本地震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市場動蕩之余,中國央行仍然在上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劉利剛表示,這表明央行在貨幣政策上更多地選擇了“超前看”,而非考慮短期不利因素的制約。同時也表明央行壓制通脹及管理通脹預期的決心。
■ 相關新聞
貨幣競爭性貶值風險仍存
《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復蘇還面臨著不少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依然存在,一些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政策仍不容忽視。
去年,包括美元在內的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以爭取經濟復蘇動力,日本、巴西、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多國政府干預匯市引發一場“匯率戰”。央行表示,鑒于經濟復蘇乏力,特別是歐洲出現債務危機,發達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受阻,推出了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寬松政策的延續和力度的加強,有助于發達經濟體以及全球經濟對抗下行風險,但對經濟已完成反彈的發展中國家會造成較大影響,抵消其政策退出效應,一些國家面臨信貸擴張、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在此背景下,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風險依然存在,一些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政策仍不容忽視。(記者蘇曼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