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天價玉凳始末:業內專業人士集體失語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收藏熱愈演愈烈,文物和藝術品被冠以“特殊商品”充斥各大拍賣場,過山車似的價格造就出數千萬富人和窮人。然而今年1月,中國拍賣市場突然被一篇網帖點燃,2.2億元的天價“漢代玉凳”可能是贗品,隨后迅速在全國引起轟動。來看記者的調查。
江蘇邳州,正是這次“漢代玉凳”真假之爭的起火點。2012年春節期間,當地的一篇網帖爆料:“2011年1月,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曾創下玉器拍賣的記錄,高達2.2億元的“漢代玉凳”是一件 “贗品”,并且這件天價“贗品”就是邳州當地一趙姓老板2010年加工制作的,耗時約半年,光玉石原料就花費了70多萬元,玉工的加工費花了20多萬”。該網帖一出,全國輿論嘩然,一時間“漢代玉凳”的真假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爭論的焦點,為此,記者專程來到邳州調查。
邳州的玉雕產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邳州好幾個村都從事玉雕產業,有從業人員近5萬人,年產值二、三十個億,玉雕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產業。記者來到網帖爆料的向陽村,這是一個城中村,不少村民都從事玉器加工業,村里小巷幾乎隔幾步就有一家仿古玉器店。記者一路打聽網帖中提到的趙老板的店鋪。
在向陽村,給記者的第一感覺是“漢代玉凳”在這里不是秘密,大家談起這件事都很自然。這家店的店主很干脆地告訴記者,他們村里有專門做這種仿古大件的,趙老板家算第一。
幾番對話以后,這家店主還熱情地帶記者去趙老板的店鋪,不過在半路上,一抽煙的男子走了過來,跟店主嘀咕了幾句,這個店主突然改變主意,說另外有事掉頭走了。記者繼續打聽,最終找到了趙老板的玉器加工店,但趙老板本人并不在店內,只看見現場一片忙碌,切割機、打磨聲,十幾個工人都各自埋頭趕手中的活,無論問什么,他們都很謹慎、要么不回答,要么都說不知道,記者幾經努力,找到了趙老板的電話。
自從網帖曝光以來,這里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已經有好幾十家媒體來過。不知什么原因,現在趙老板幾乎不露面,連接電話都非常謹慎。記者聯系上曾經和趙老板見過面,并且幾次通過電話的當地記者,他提供了當時和趙老板通話的一段錄音。
這邊,真假“漢代玉凳”的事,讓邳州的趙老板一夜之間成了各媒體追逐的名人,而另一邊,76歲的周南泉也被卷入了這場紛爭之中。
周南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鑒定組組長,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顧問,正是他為這套備受爭議的“漢代玉凳”做的鑒定,周南泉和他收藏界的兩個朋友——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主任姚政和北京市文物公司華義武共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周南泉告訴記者,他手摸、細看半個多小時,無論從玉質、顏色還是工藝、紋飾看都是漢代的東西,因此將該拍品取名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梳妝臺、坐凳(兩件)”。而且,為了保護這套玉器不至于流失,他還應委托人要求專門寫了鑒定證書。
周南泉說,鑒定完成后他就和這套簡稱為“漢代玉凳”的拍品沒有什么聯系了,沒有想到一年后突然會在網上爆出那么一個帖子,周南泉至今仍不相信那篇帖子所說是真實的,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沒有問題。但是,一些專家學者,特別是江蘇本地的學者卻提出了與周老先生不同的意見。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于盛庭告訴記者:“我認為這東西是假的漢代人就是應該說在唐(代)以前,中國人的座姿都是什么做法呢,就是屁股坐在腳后跟上,是曲腿坐在那兒的。因為古代人這個穿衣服,他里邊是沒有內衣的,他穿這個上下連體的,過去也叫深衣,深淺的深,沒有內衣的,那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這種姿勢坐的話的,那就出大笑話了,出丑了。”
徐州收藏家協會會長李志強說道:“我是搞這個漢化研究的,漢畫像石是漢代的百科全書,是漢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民俗等等真實寫照,那么在我們國家有兩萬塊漢畫像石,在這里邊可以說沒有一件凳子或者椅子的圖像,只有積案的形式,只有那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