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根源在壟斷與市民“挑墓地”無關
成都晚報訊 “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為清明節期間熱門話題,對此,北京市殯葬協會副會長姜曉剛另有高見:北京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他稱,近年來,市民政部門開展“零百千萬”工程,即“零消費骨灰海撒、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服務、萬元骨灰安置”,可不被市民接受。“北京一年死8萬人,政府如果保障每人的墓地都至少1平方米,不出幾年,北京就成墳場了,這肯定不行!(據4月4日《京華時報》)此言,再度引發熱議。
姜曉剛的話,聽上去語重心長,苦口婆心,但網友用一個流傳頗廣的墓志銘來揶揄:“請記得,此人終其一生,誓為房子而努力奮斗,終于有了一個長久的家,雖然不夠寬敞明亮,但一人居住足矣,且不用還房貸!”
但有網友起哄,“能立得起墓碑的人,這樣自嘲,有些矯情了!
姜曉剛是否領會,這個充滿幽默氣息的墓志銘,其裹挾著的無盡悲憫,我們不得而知,但他關于市民“太挑剔墓地”所指就算是一種實情,放在一個齊嘆“死不起”的語境之下,此言仍顯得有些鼓噪和刺耳。
讓“死不起”和市民對墓地“挑大小、挑風水”發生關系,其實是回避了問題的實質,即殯葬業壟斷下的暴利,才是“死不起”的根源。央視《新聞1+1》曾有過報道,一個骨灰盒,批發價只有200多塊錢,但到了消費者手里的時候,價錢已經逼近2萬元。
我們當然不能奢望有殯葬協會背景的姜曉剛,耿直地去砸自己的場子。但他對比一下中國和德國的殯葬費用,也許會腰疼。德國的殯儀公司為事主提供喪事“一條龍”服務,負責從注銷戶口、注銷保險等手續,到為死者凈身、整容、穿衣并裝殮入棺,還要為死者吊唁活動提供靈堂等。如此細致和人性化的服務,費用從1900歐元到5000歐元不等,這其中,當然也包含墓地的費用。而在國內,從太平間到墓地,一個死者最后的這一段塵世旅程,諸多相關行業,無不雁過拔毛。而最為離譜的是墓地價格,許多城市已炒至幾萬元一平米,甚至已達到上百萬的天價。
當然,并非不是沒有選擇,處理那身皮囊的法子,還是很多的,灑脫點的,可以找棵向陽的大樹,將骨灰埋于樹下;自由點的,可以讓靈魂歸于大海;就算世俗點的,也并非悲摧得“死無葬身之地”了,比如在北京,就還有公益性公墓的骨灰墻嘛。只是,許多市民寧愿遠赴河北購置墓地,也不愿自己的親人,在一片豪華的墓地里,棲息于幽暗、清冷的一角。
這樣一個固執、笨拙的選擇,看似關乎我們的喪葬文化,但更關乎尊嚴和公平。當權勢者可以擁有一個“花園般的墓地”,其實也就樹立起了一個“死亡標準”,這個標準和用房子、車子判定一個人的“成功指數”一樣主流。它或許本身具有矛盾和沖突性,但它又是一個讓人難以抗拒,并且會主動迎合的標準。因為這是和個人尊嚴感和社會認同感聯系在一起的。而改變這個標準,并不能指望個體觀念的改變,而是實現一種社會公平,具體到喪葬這件事情,這種公平至少有兩層含義:一個死者理應獲得有人格尊嚴的安葬;一個死者不應因為擁有財富和權勢,而占有更多社會資源。
同樣是在德國,家庭生活困難者辦喪事,可向社會保障部門申請800歐元的喪葬補貼,還可以獲得教會提供的一塊墓地。而墓地都是公益性的,不能進行買賣。如果家人故去,只需向政府提交申請,并根據墓地面積大小,交納一次性使用費,便可使用20年。這既保障了死者必然有權利享有“葬身之地”,也避免了權大財多者,把墓地搞得像私家花園一樣排場。
而這種公平的實現,顯然不能過于依賴公眾喪葬觀念自覺地改變,而是在制度上,保障這種改變成為一種主流民意和社會趨勢。除了出臺《殯葬法》來規范相關行業,再有就是必須打破殯葬業的高度壟斷。民政部門是具體管理殯葬的,按理說應該政企分開,但事實上,它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經營者。這樣一種獨特身份,就可能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它可以輕松獲得暴利,也可以擁有話語權,比如讓買不起高價墓地者,換個“省錢”的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