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民接力資助"山里娃" 千余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據中山商報消息 在小欖鎮崗底涌東路,一間毫不起眼的民居里,與大門正對的墻壁上貼滿了一些山里孩子們在教室上課的照片,他們皮膚黝黑,眼神充滿期待,照片上的課室簡陋且四壁通風。在屋里的另一邊,60歲的Tom正將100多件文具裝進箱子里,暑假即將到來,Tom要和三五個朋友去貴州一趟,那里有他們資助的學生,大家每年都會過去看看孩子們。
Tom的妻子譚惠容祖籍貴州,2000年暑假,Tom和中山的幾個朋友去貴州玩,那天朋友拿出一罐可樂,但身邊的小孩子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每次回去,當地學生艱難的學習環境和他們渴望知識的目光總讓我難忘。”Tom說。從貴州回來后,Tom開始籌備建立“健康慈善助學基金”,幫助當地的學生完成學業。
一碗姜炒飯的記憶
“小時候我家很窮,有一個人幫了我,說了一段讓我終生難忘的話。”Tom說,8歲那年,他生活在香港,有一天他在一個漁村走累了,饑腸轆轆地倚靠在一戶人家門口,女主人看到他餓得沒力氣走路,便給他做了一碗姜炒飯。“今天我幫助了你算不了什么,我的名字你也可以不記住,可是將來要是你有能力而不幫助更多的人,就等于對不起我。”吃完那碗飯,Tom恢復了力氣,他向女主人道謝,對方留下的那句話讓他至今難忘。
經過11年的發展,小欖鎮的不少市民主動加入“健康慈善助學基金”,除了平時資助學生上學外,每年寒暑假,熱心的市民總會帶著物資,親自到貴州看望貧困學子。自2003年起,助學基金的工作人員在貴州從江縣及三都水族自治縣資助當地貧困學生,將錢物和圖書親自派發給他們。2005年,助學基金調整資助方向,將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高中學生納入資助范圍,每月定時定額發放生活費。
希望學生傳遞接力棒
11年來,他們資助當地大坪鎮興隆學校、營盤小學、鴨戎小學、都勻一中等近10所學校的千余名少數民族學生完成學業。2010年,這些來自中山的熱心人士在大坪營盤小學加建一所新教學樓,并為當地兩所小學修建圖書室。
學生一批批畢業,令Tom自豪的是,他的抽屜里裝滿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信件或明信片,都是學生寄來的。在楊玉溪寄來的卡片上,記者看到一段話:感謝Tom伯伯以及基金會給我的關心與幫助,讓我順利實現了大學夢,使我能在祖國的海疆上實現自身價值。在“健康慈善助學基金”的幫助下,楊玉溪順利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目前就讀于國內一所軍事大學,并一直和Tom等人保持著聯系。
“我快60歲了,不知還能到山區多少次。我只希望將這種精神延續下去:今天我幫助10個學生,我最想看到的是將來他們當中的某些人有能力再幫10個。”Tom說這就是他的最大心愿。
■好人檔案
好人姓名:Tom(60歲)
好人身份:祖籍中山的加拿大華僑
好人事跡:從2000年開始,Tom夫婦開始資助貴州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上學,并創建"健康慈善助學基金",來自中山本地的何權豐先生、何文英、張小姐、胡松光夫婦、何權豐、黃煊枝、何鴻基等善長仁翁相繼加入基金會,接力資助貴州學生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