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且蘭”路上 看黃平農電網建設改造
聚焦: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村家用電器越來越多,小作坊、小工廠、新農村建設,使農村用電負荷和用電量快速增長,農村電網結構薄弱和電力建設滯后的問題開始顯現。黃平供電局著力為解決農村電網薄弱環節,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綠色生態、技術實用、管理規范的新型農村電網而努力。
訪錄:黃平供電局局長邱江華告訴筆者: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步伐,實施基礎工程、民生工程,不僅對我們電網安全、穩定、可靠、經濟運行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將進一步優化黃平縣域電網結構,提高供電可靠性,也讓“萬家燈火,南網情深”這句話,深深地銘記在千千萬萬個用戶的心中!
數據:“十一五”期間,黃平供電局共投資近9723.25萬元,對農村電網進行了建設改造,改造10千伏線路428.088km,0.4千伏線路55.413km,0.22千伏線路373.238km,10千伏配電變壓器159臺,容量為10890千伏安。另悉,該局2011年已投資2124.39萬元,繼續加大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建設,計劃改造10千伏及以下線路198.32公里,配變30臺,容量2210千伏安。
素有“云貴最秀地,且蘭古國都”的黃平,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西北部,幅員面積1668平方公里,全縣轄9鄉5鎮252個行政村(居、社區)。總人口36余萬人。這里歷史文化悠久深厚,民族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古樸,苗族、革家古老獨特,山水風光綺麗多姿,名勝古跡久遠眾多。2010年,供電量16311.8075萬kWh,售電量14676.6661萬kWh,供電戶數86351戶,轄區農村電網改造全覆蓋。
黑山深溝,浸潤群眾的心田
“以前我們這里的電太弱了,連飯都煮不熟,可現在好了,你們今年幫我們電線進行了更改,家里的電飯鍋可以做飯了,打米機也可以使用了。”農網改造推進至浪洞鄉花院村黑山組村民李忠凡高興地說。
黑山,坐落在黃平縣浪洞鄉花院村一個深山溝里小寨子,那里一共有19戶人家,80余人,為了改善和提高村民電壓低,不穩定的現象,黃平供電局投入55.56萬元,為黑山改造10千伏線路1.138km,低壓線路3.465km,安裝臺變1臺,30千伏安,更換電能表19只。6月8日,筆者隨行施工隊深入施工現場,只見幾個村民正與施工人員忙得熱火朝天,他們正在為重新改造的線路架設忙碌著。由于居住分散,黑山地型成山溝壯,村民居住在山溝兩側,所以為電網建設帶來了諸多的不便,看著工人們帶著堅守在這山溝里行走了不知道多少個日日夜,一根根電桿從山腳抬上,聳立山腰,一條條紐帶跨越山間,形成美麗山川畫卷。
寨碧新村,帶來新路子
眼前的寨碧,好一副清麗的容顏。穿過氣派非凡的進寨門,跨過寬大雄偉的通村大橋,漫步在寬闊整潔的水泥硬化路上,兩旁的花草爭芳吐艷,新安裝的路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排排樣式統一的民居在藍天綠樹的掩映下顯得格外靚麗,不遠的農民文化活動俱樂部(多功能廳、籃球場、農家書屋)里的一陣陣歡呼聲,傳遞著一種美麗和諧的音符。
筆者行走在黔東南州新農村示范村——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引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民居,一條條有序規范的電線,夜幕降臨,一盞盞路燈照亮民居小道。走進村民家中,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電磁爐等家用電器顯現,我們不難看到村民的生活水平高了,更看到了農村電網質量高了,電壓穩定了。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清華對筆者說:我們村的900多戶、小作坊及200多盞路燈都亮晃的了,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這些都得感謝共產黨啊!感謝供電部門辛苦付出的結果啊。
隨著農村電網建設改造,該村用足用活各項惠農政策,在家門口辦起了企業,搭建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平臺,該村現已發展種養大戶100余戶,豆腐、米粉、竹編、木材等加工26戶。
中心村,脫掉了無電的帽子
回到2007年10月8日上塘鄉中心村通電工程的竣工,全縣村通電率達到了100%,農村戶通電率達100%。黃平縣上塘鄉中心村是該縣最后一個無電村,也是黔東南州今年的五個無電村之一。全村共有3個村民組76戶300多人,且居住分散。全村自然條件惡劣,到處是茂密叢生的原始森林。長期以來,這里交通不便,群眾生活用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群眾們的日常生活,孩子們晚上學習全靠昏暗的煤油燈或燭光照明。生活吃米、包谷粉碎全靠人挑馱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加工。為解決該村群眾照明難、用電難的問題,近年來,黃平供電局想該村群眾之所想,急該村群眾之所急,切實把攻關無電村通電工作拿入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大力實施中心村無電通電工程。通過各方努力,2007年共投資95萬元,架設主干輸電線路總長7.2公里,安裝30千伏安(30KVI)變壓器1臺,送去了光明,實現了全縣村村通過的目標,從此脫掉了無電村的帽子。
近日,筆者再次來到中心村,看到村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家用電器多了,孩子們晚上學習已用不再用煤油燈了,村民吃米也不用在到幾里外去加工了……
“感謝政府啊,我們終于用上電了,再以不到幾公里外的地方打米加工了,娃娃讀書再以不用煤油燈了”,村民楊再興滿臉的笑容中夾雜著感激的淚水。
民族村寨,來了支義診隊
7月23日,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筆者谷隴供電所用電檢查人員一行來,走進了位于黃平縣翁坪鄉的苗家村,一進村寨,就能感受到一種民族特色的氣息。我們徒步進入村寨,就被村里面的一位老人家攔住,她說:“兄弟,我家的電不知道怎么搞的,電燈一會亮一會又不亮了。你可以幫忙去看一下不”?隨同的電工兄弟龍永軍說:“走嘛,我去看一下”。
來到她家,龍永軍幫他檢查了閘刀,發現是因為接觸不良引起的。經過幾分鐘的修理便弄好了,他對老人說:“奶奶,你開燈看亮不亮?”老人進屋一開燈就亮了。老人滿面笑容的說道:“以后晚上就不用很早睡覺了,可以看電視了,謝謝你們了!”說著進屋拿出了家里趕集買來的梨子感謝咱們。
檢修隊的員工們長年在這片民族土地上來回穿梭,為當地群眾檢修送電,由于少數民族居多,語言不通,給工作帶來諸多麻煩,為此我們的電力兄弟經常為當地群眾溝通交流,通過長期接觸,現在大多數員工都說上苗族語言。檢查隊員工告訴我:這個村寨2008年共投資27.48萬元,解決了23戶苗族群眾的用電難問題,通過建設改造后苗族群眾購進了大量的家用電器,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人性化建設,深受群眾歡迎
農網改造大多線路穿越農田地區,為了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失,施工人員寧可自己多出力,也不讓農民多損失。4月13日,改造線路需穿過舊州鎮老寨村一片油菜地,該局舊州供電所所長潘開華帶著施工隊,為了保障更多油菜不受損失,在地里小心翼翼的將線路走廊上的油菜花移到旁邊地里種植,線路改造后,又將油菜花移到原處。盡管延誤了施工時間,增加了工程量,但在場的農民朋友無不對施工隊這種人性化的施工贊嘆不已,村民自發義務為施工隊伍抬電桿,運物資,有力的支持了電網建設,推進了農網改造步伐。
今年夏天,農網改造工程正在苗隴鄉火車站村進行時,為了讓村民在強烈的夏日下,用上電風扇,該局專門在村會委安裝發電機讓村民們能夠吹上電風扇,享受夏日的清涼,五保老人張大爺,透過窗戶看著屋外烈日下忙碌的電力工人,想想自己還享受著清涼,不禁翹起了大拇指,直夸電力工人“真是好樣的!”
一個個小小事例,一基基聳立在且蘭大地的電桿,一條條金色的紐帶,點亮了黃平人民光明之燈……(陳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