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到過劍河雷打塘的人,不以為常,到過劍河雷打塘的人,以不得不被眼中美麗奇景和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稱奇、玲聽了那里傳說故事而驚詫,讓人流連忘返,遐想連篇,心中無不并留下一些難解的謎霧。
距劍河縣城60公里,南嘉鎮(zhèn)境內仰阿莎庫區(qū)湖濱1公里處的塘邊村旁,有一淵天然深水湖泊。海拔599米,水面積227 畝,蓄水192萬立方米,平均水深13米。全湖由嫂塘、姑塘和狗塘三塘組成。洪水季節(jié),三塘連為一體,枯水時節(jié)各自成塘,而湖水從未溢出堤外,也從未干枯見底,常年輕風綽綽、煙波浩渺。乾隆《清江志》寫道:“澄涵亦兼曠朗”。雷打塘的形成來自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
2008年10月深秋,筆者到劍河雷打塘探秘 ,恰好發(fā)現雷打塘第二大塘(姑塘)邊碧水里清晰發(fā)現一根似古木的物體還斜插入塘中。本人曾在2004年之夏到過雷打塘,正碰上塘邊村村民在第二大塘(姑塘)正用幾臺抽水機抽水灌溉秧田。塘里的水淺去丈余,在塘邊靠村寨一側,顯露數十根朝一致方向曾斷裂狀倒插入塘中的碩大的樹木(如圖),小如碗口,大如水桶 ,直徑約30-55厘米,甚是奇特。在雷打塘,塘邊村民曾多次潛入湖水中,用繩索、鋸子等工具從塘底打撈眾多古沉木上來,曬干后易燃、少煙,當做尚好的燃料。后經當地政府部門發(fā)現干預 ,打撈現象才有所收斂。
據地質部門勘察,雷打塘的形成,是4000多年前一次巨大的山粱崩塌將小溪堵塞而成。原來,在山梁崩塌形成三塘時,山上的樹木隨山體滑沉入塘底,大量泥沙覆蓋其上,形成閉養(yǎng)層,使這些樹木經歷了4000多年的時間仍未腐爛,已煤質化,但樹木斷裂痕跡、紋理清晰可見,如同剝了皮樹木一般。后經人為活動頻次的增多,當地民眾在湖邊、湖中開溝渠,打撈物件、魚蝦,抽水灌田等,逐漸將埋藏在湖底古陰沉木拋露在湖底或水面上,顯露出其芳容。
從地貌看,在塘邊寨的后山上確有一塊刀劈斧削般的山壁,這就是大山斷裂崩塌了半邊山坡后留下的痕跡。山崖下全是副桶(打谷之用)般大的亂石堆。致今,還未能生出草木來。據專家考證分析,4000多年前,應確有傳說中的“千家寨”。人們在湖中發(fā)現有大量的瓷器、瓦礫粹片,甚至石碓、石磨、石粑巢等,正與這一帶流傳的“雷劈千家寨”、“塘中借碗”的故事相映襯。如今發(fā)現大量的倒插古陰沉木中有杉、松、柏等樹種,正是當年滑坡前“千家寨”中的古風景樹。
隨著塘中“古陰沉木”大量無限制地被當地村民打撈上來當柴火燒,一次比一次的減少, 誰能解開雷打塘“古陰沉木”之謎不要緊,當前最擺在眼前的是“古陰沉木”要不要保護?如何來保護?,誰來保護的問題 。
(楊清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