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一位老同志談起他30多年的林改情緣
據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2010年12月6日,記者在錦屏縣吃晚飯時,不期與一位精干的老人同桌,縣林業局的干部介紹他叫單洪根,曾任錦屏縣委書記、黔東南州副州長。單洪根開門見山地對林業局負責人說要有事和他談,記者準備避開,單洪根連說不用。原來他們談的是關于錦屏林業文書劇本攝制的事。
得知記者專門來采訪林改的新聞,單洪根談起他30多年的林改情緣。
從一名大學教員到一名放排職工,是因為生長在錦屏林區的單洪根總是牽掛著家鄉的滿山林木。與放排工人在清水江上漂泊、在深山老林間同甘共苦多年后,他成為黔東南州森工技校副校長,1984年,走上了錦屏縣長的崗位。那時,縣里建立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全縣600多個大小林場,也是包字上山,搞林業分戶經營。當時正逢木材市場開放價格成倍上漲,廣大林農認為這是個難得的發財機會,并引發了波及全縣的亂砍濫伐。1985年短期內就砍伐木材10萬余方,比全年的采伐指標多一倍。在這個以造林護林聞名的林業大縣,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連續幾年造林在全州掛末。錦屏分山到戶引發的亂砍濫伐受到上級的嚴厲批評。
前車覆,后車戒。1987年,單洪根任縣委書記后,帶隊分組深入村寨調研一個月,又在全縣開展了一個月的林業何去何從大討論后,借鑒幾百年錦屏林業文書經驗,形成了“已分的林場不分已分了,還存在的林場要鞏固,同時大力創辦新林場和扶持林業大戶,堅決貫徹誰造誰有政策”的林業發展意見。隨后幾年,該縣每年投入400多萬元造林,還幫助林場和大戶發展以短養長項目。單洪根形容,當時全縣林子和造林大戶是“唿拉拉”猛增,每年造林6萬畝,造林質量明顯提高,200多個林場面積已超過原來600多個林場的經營面積。正是這樣的造林熱情,使錦屏率先在全省實現滅荒綠化,并涌現出如春蕾林場這樣的著名林場。
在分管全州林業工作期間,他又把錦屏經驗推廣到全州。在州政協副主席的任上,他又把畢生林業建設心得編書出版,并在退休前出了一本書——《綠色的紀念》。2007年,他被黔東南州聘為林改顧問,負責指導錦屏林改試點。他細致調研后,意識到錦屏376個林場主要以聯戶或村組集體形式存在,是適應現代林業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方向的,應吸取以前的教訓,盡量遵照當地林業契約經驗和傳統習俗,進一步完善鞏固“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股份制鄉村林場。州、縣都采納了他的意見,錦屏林改試點進行順利,鄉村林場風采依舊。
林農如何增收是單洪根最為關心的問題。他認為,林改后,必須要有一系列可行的配套政策來滿足廣大林農的利益訴求。同時,他建議進一步深化林權改革,嘗試把對林木林地的經營管理權下放到村組一級,真正做到“還山于民,還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