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李 勇)為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的社會實踐運行機制,深化和提升2007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今年暑期,凱里學院特派出一支由美術系10位師生組成“銅鼓村服務團”,走進銅鼓村開展為期一周的義務服務和與農民畫家進行美術技能交流活動。
凱里經濟開發區銅鼓村是中華民人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二十余年來,這里的苗族同胞在被譽為“銅鼓農民畫之父”趙元橋的帶動下,一邊耕作,一邊繪畫。他們把生活的真實情感和苗家獨有的藝術想象融入畫中,使畫形象逼真,生動活潑,成為了中外游客爭相收藏的紀念品。“銅鼓農民畫” 由此蜚聲海內外。如今,農民畫已成為銅鼓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為了解農民畫家的生活,感悟農民畫的創作真諦,學習農民畫技法,尋求美術創作靈感,提高繪畫綜合實力,凱里學院特組織了一支由美術系10位師生組成的“銅鼓村服務團”。 服務團一行走進銅鼓村,就被這里的真山真水和路旁、墻上張張精美的農民畫所吸引。活動中他們開展義務理發,與銅鼓小學農民繪圖班班交流。但最令同學們興奮的還是走進農民畫家的家與他們直接切磋繪畫技能、創作構圖。當聽到農民畫家們已到田間地頭時,同學們則毫不猶豫地追到那里,邊幫耕作,邊交流感情。
當院領導巡視到銅鼓村時,一位同學急切地向她作匯報,他興奮地說:“通過與農民畫家零距離的接觸,收獲很大,感觸也很深。農民畫家們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能有這么好的心境和這么強的創作欲望,十分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