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清理山寨機計費陷阱:購買不同機型撥測
網易科技訊 1月10日消息,在經過了近一年的試點之后,中國移動決定將清理增值業務計費陷阱的舉措向全國推行。
2011年1月7日,中國移動宣布在全國推出“業務扣費主動提醒”和“增值業務0000統一查詢退訂”兩項透明消費服務。也就是說,凡是確認訂購了增值業務的中國移動用戶,在某項增值業務扣費之前都將收到短信提醒。此外,用戶只要發送短信“0000”到10086,即可查詢或退訂已訂購的包月類增值業務。
同時,針對普遍存在于山寨機的計費陷阱,中國移動在市場上購買了大量不同類型的山寨機,進行逐一撥測檢查,并已處理了惡意吸費等一批違規問題。
推出業務扣費主動提醒等兩項舉措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增值業務提供商加入通信產業鏈,使得手機新業務不斷豐富。不過,也有不少增值業務提供商、手機生產廠商通過內置惡意程序、文字誘導、菜單隱含虛假功能等方法,使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訂購業務。
對此,中國移動在全網推出“業務扣費主動提醒”和“增值業務0000統一查詢退訂”兩項應對措施。中國移動副總裁沙躍家介紹,如果用戶確認訂購某項增值業務,在扣費前將收到中國移動10086發送的提醒短信。用戶如有疑問,可根據短信提示進行投訴或直接退訂。
據介紹,用戶退訂的業務將不被收取費用。同時,用戶訂購或變更套餐以及次月套餐生效時,也將收到中國移動10086發送的提醒短信。不過,雖然“業務扣費主動提醒”目前已覆蓋絕大部分增值業務,但也有個別業務因為產業鏈技術原因暫時未能實施。
中國移動市場部副總經理陸文昌補充說,中國移動在去年(2010年)開通的“業務訂購二次確認”是針對增值業務的訂購環節,界定的是訂購關系,是在實施扣費之前的一項確認工作。而此次推出“業務扣費主動提醒”是面向用戶新訂購的業務,中國移動將在原有“業務訂購二次確認”的基礎上推出扣費前的短信提醒,這將有效屏蔽山寨機模擬用戶進行業務訂購二次確認的違規行為。
沙躍家介紹,與“業務扣費主動提醒”同時推出的另一項舉措“增值業務0000統一查詢退訂”是針對用戶已訂購業務的查詢退訂服務。據悉,用戶發送短信“0000”到10086,即可查詢到除了套餐內包含業務之外所訂購的包月類增值業務。同時,用戶可根據查詢結果,按短信提示退訂某項、多項或全部已訂購的業務。
在全網推廣之前進行三次優化
據了解,中國移動推出的上述兩項舉措所涉及的包月類增值業務,包括中國移動的自有業務和合作業務。沙躍家介紹,中國移動從2010年初開始著手實施“透明消費”服務的專項行動,目前已梳理了758個自有業務以及20多萬個合作業務,31個省市公司也已完成了后臺支撐系統(如計費系統、網絡系統)的升級工作,以及前臺服務(如10086)的準備工作。
沙躍家表示,對于一個擁有近6億用戶的公司來說,中國移動的任何一項措施在出臺之前都必須經過測試,同時必須考慮到系統的成熟度以及試行過程中的用戶反饋,取得一手經驗以后才能在全網大面積推廣。
陸文昌補充說,在全網實施上述兩項透明消費舉措之前,中國移動已在試點階段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工作。據悉,中國移動在2010年共進行三次優化,第一次是在2010年初,啟用80人投入了6000多個工時;第二次是從8月1日到9月1日,投入了120人;最后一次是從9月份開始,投入了300多人,進行全體系全流程的優化。
目前,中國移動任何一個省市公司收到的用戶投訴,總部都能進行實時查詢并掌握用戶投訴的具體問題。“中國移動推出這兩項舉措,一方面是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業務查詢及退訂渠道;另一個方面是讓每一位用戶成為業務的督導者,讓違規行為無處藏身。”沙躍家表示。
購買不同類型山寨機進行撥測
除了對自有業務及合作業務的梳理,中國移動還針對市場上普遍存在于山寨機的計費陷阱進行了排查清理。沙躍家介紹,中國移動已在市場上購買了不同類型的山寨機,對其逐一進行撥測檢查,并已處理了一批違規問題。
對于惡意軟件攔截10086下發短信的情況,中國移動數據部副總經理劉昕解釋說,由于遠程撥測在技術上不可能到山寨機終端,所以中國移動在市場上購買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山寨機,并進行逐一撥測。一旦發現某項業務與山寨機的惡意程序相勾結、騙取用戶費用的現象,中國移動即對其采取下線處理等處罰措施。
目前,增值業務已成為中國移動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而中國移動對行業環境的清理也是從增值業務入手。沙躍家表示,雖然這兩項舉措在全網大規模推行之后,中國移動的增值業務收入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不該賺的錢一分都不能賺”。
“給老百姓一個誠信可靠、可信賴的公司形象,這與我們公司本身的價值取向是密切相關的。”沙躍家表示,“只有老百姓信任你,才能放心使用你的增值業務;如果用戶認為業務可能被不明不白地扣費,就會敬而遠之。”
沙躍家強調,移動互聯網正在迅猛發展,數據業務的潛在使用量將非常大,而中國移動推出這樣的舉措,是希望看到“正面的效果”——讓更多的用戶放心地進行更多的消費。(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