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探測器近距離飛越坦普爾1號彗星(組圖)
美國宇航局“星塵”號探測器拍攝了這張坦普爾-1彗星的照片,拍攝時間是2月14日,太平洋時間20:39(北京時間2月15日12:39)
星塵號探測器于2月14日,美國東部時間23:35(北京時間2月15日12:35)傳回此次近距離飛越坦普爾-1彗星的首張照片。當時探測器距離彗星本體約2462公里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美國宇航局將首次利用探測器二度近距離訪問一顆彗星----“坦普爾1”號彗星。
“星塵”號探測器將飛到距離“坦普爾1”號彗星不足124英里(約200公里)的地方,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4000英里(約38624公里),飛越的同時將拍攝72張高清照片。通過這些照片研究人員將對“坦普爾1”號彗星的現狀與2005年“深度撞擊”探測器撞擊時的樣子進行比較。通過檢測撞擊坑,他們希望揭開“坦普爾1”號彗星更多的秘密,如“坦普爾1”號彗星的地貌是否因其內部改變或游星撞擊造成。
第二次接觸,具體時間是2月15日格林尼治時間4時37分,此時“星塵”號探測器將處于最接近點。美國宇航局專家表示,他們希望確定該彗星一些區域的年齡,這些區域看起來比其他區域要“老”。他們還希望確定上次的撞擊坑凹陷是否可能因變成氣體的地下冰引起的。
這項任務的首席調查人員、康奈爾大學天文學教授約瑟夫·維維卡表示:“這是一個機會,借助這個機會我們能看到有沒有變化,變化有多大,我們將開始揭開彗星表面歷史的秘密。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在討論存在了百年、千年抑或百萬年的東西。”
“星塵”號探測器于1999年發射,2004年到達主要的目的地“威爾特 2”號彗星,采集到大量星際和彗星塵埃。之后“星塵”號探測器返回地球,通過降落傘投下它的載貨,然后回到太空,飛向“坦普爾1”號彗星。一年前為了調整最接近點的時間,“星塵”號探測器點燃了推進器,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將在距離“坦普爾1”號彗星的124英里(約200公里)之內的軌道飛行,飛行速度接近每秒7英里(11公里)。
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團隊尤其希望他們能看到 “深度撞擊”探測器形成的撞擊坑,但只有17日第一批照片傳回地球后他們才能看到。“深度撞擊”號飛船發射于2005年,是撞擊彗星的第一次任務,當時,它的重820磅(372公斤)的探測器撞上彗星表面,導致碎片四濺。探測器拍下的照片顯示,“坦普爾1”號彗星的塵埃比預期得多,冰相對于預期得少,撞擊形成一片大而亮的塵云,使得撞擊坑表面變得模糊不清。那次任務是太空探索史上最令人興奮的任務之一,曾引得全球眾多人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