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主意將改變世界:情緒感應電視據人心情播放
核心提示:對于未來的奇思妙想也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和人類的生活,像“十個創意改變世界”所言,有一天情緒電視能感受人的情緒而選擇適合的電視節目來哄你開心。
英國《焦點》月刊9月號發表題為《十個主意將改變世界》文章,以下為主要內容:
1.情緒感應電視這一天上班很難熬。回到家,你需要看點好玩兒的提升一下情緒。充滿挫折地選了20分鐘臺以后,你終于找到要找的節目,可以踏踏實實地看了。
但是,如果電視感覺到你的情緒并且立即為你選個合適的節目如何?這一切所需的只是能覺察你姿勢和面部表情的內置攝像頭,使電視搜索儲存在家庭娛樂“云”(已經做過調整,適應你的觀看口味)的成千上萬個節目。
2.量子計算機微型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幾乎每兩年增加一倍:這種趨勢稱作摩爾定律。但是,晶體管的微型化卻有限度。因此,量子計算機可能最終進一步提高處理速度。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原子可以同時處于兩種狀態。這意味著與如今計算機里為信息編碼的簡單的“1”和“0”不同,原子尺寸的處理器可以同時儲存并處理“1”和“0”。這種能力將使超高速的量子計算機同時解決問題,大大提高處理速度。
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一個科學家團隊最近宣布創造出一個量子芯片,他們認為這個芯片日后可以升級解決現實問題。
3.意識測量儀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試圖理解到底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答案就藏在脊髓頂端那團果凍似的灰白色物質里。腦電圖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已經讓我們隱約看見活動中的大腦是什么樣子,但我們仍然不理解意識。
牛津大學教授馬庫斯杜索托伊說:“這有點像望遠鏡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開始看到周邊環境以外的地方。但是,我們需要在理解大腦活動方面有某種飛躍才能創造出確定意識的機器。這大概需要15至20年。”
4.終止老齡化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可以停止生物鐘,甚至把它撥回去。老齡化是體內缺陷的積聚,這些缺陷破壞身體的功能,導致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為讓人們在任何年齡都像年輕人那么健康,SENS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家奧布里德格雷博士提出“可忽略衰老工程戰略”(SENS)。
他的一個目標是阻止線粒體(細胞的發電站)退化,從而使免疫系統不再充斥著對新感染沒有反應的細胞。此外還有細胞損失的問題。有些人類細胞,比如心肌和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細胞,要么死后不能替代,要么就替代速度很慢。干細胞治療目前是取代這些細胞的首要選擇。
5.碳捕捉300年來的砍伐、燃燒和耕種向大氣中釋放多達2500億噸碳。我們需要把未來的碳排放減至最低。
一種辦法是“碳隔離”,把二氧化碳鎖在地下。但要把二氧化碳用壓力注入地下即昂貴又耗能。
另一種選擇是創造“生物炭”,這涉及到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燃燒植物和動物廢料———這個過程稱作高溫分解。生物炭和炭完全一樣,只是它不被用作燃料。關鍵在于,生物炭是碳的礦物化形式,不會腐爛,也不會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而是成千上萬年都鎖定在土壤中。
6.普適計算從信用卡到寵物狗,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埋有電子標簽。我們已經看到配備能監測我們健康情況的傳感器的智能服裝,智能建筑材料則監測摩天大樓。
這是普適計算(即信息處理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第一階段。但是,如果這些各不相同的裝置可以通信呢?你的冰箱可以給你的電話發信號,讓你知道沒有牛奶了;或者你的汽車在你發生撞車后與緊急服務部門聯絡。據說,這樣的技術進步將在今后10年發生。
下一步則是把人和機器合并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成為網絡的一部分。
7.3D印刷想象一下,你能印出小孩的鞋子。每次他們躥個兒的時候,你只需把舊鞋子丟進碎紙機,把新鞋子印出來。因為有3D印刷機,這并不遙遠。
你從計算機下載一種設計,然后用3D印刷機打印,一層一層把鞋子做起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為每出來一毫米厚都必須等待幾分鐘,硬了以后再印下一毫米。一個25毫米厚的物體可能需要印刷12小時。
到目前為止,3D印刷主要局限于工業工程,因為它很慢,而且很貴。
8.粒子加速器治癌癥粒子加速器最著名的應用是法瑞邊境地下深處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但是,高能粒子束也可用于癌癥治療。
放療是向癌細胞發射X射線,但射線也影響到周圍的健康組織。現在,一些研究開始利用粒子加速器產生質子束或碳離子束,破壞癌細胞的DNA,導致其死亡。這些粒子束可以對準特定的點,減小對周圍組織的傷害,因此可以使用更高的劑量。
9.人造可編程物質《終結者2》里的變形液態金屬暗殺者或許并不算太牽強。目前正在實驗室里研制的“原細胞”并非由金屬制成,也不是為邪惡目的開發,它可以感應、改變并四處移動,并且彼此結合形成各類物體。
原細胞是實驗室中結合多種分子創造的微小結構。在某些方面,它們的行為就像活的細胞———可能向光移動或向彼此移動。但是,它們沒有生命。原細胞利用不同的分子成分,可以實施不同功能。比如,有些可以形成建筑結構的一部分,吸收二氧化碳。
10.人機合并把皮膚移植到金屬上并非易事。但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鹿角以尋找幫助。他們發現,皮膚組織的長纖維嵌在多孔的鹿角骨上,牢牢固定。這確保皮膚嚴絲合縫地包著角,減少感染的風險。
假肢通常接在或系在截肢者的殘肢上。走路時,運動導致殘肢與假肢摩擦發炎,而且炎癥會惡化。新技術把鈦棒固定在骨胳上,假肢則附在鈦棒上。研究人員利用從鹿角上面學到的東西,讓鈦棒表面布滿小孔,從而使截肢者的皮膚緊緊包在周圍。
這只是“生物電子力學”領域的一個例子。這種科學的重點是融合生物學、力學和電子學,服務于截肢患者。
科學家說,最終,人們甚至可能選擇用仿生學四肢代替天然的四肢,成為半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