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說:8000年前就有了龍的形象
印度佛教為中國龍增添了新元素
中國龍文化之所以能長期延續,除了原有的龍圖騰崇拜之外,還在外來佛教中吸取了新的鮮活因素。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龍文化影響很大。佛教中的龍王、龍珠、龍宮信仰及其傳說與中國本土龍文化融合,使中國龍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在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這種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佛教中的那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在佛經轉譯為中文時,那迦順理成章地被譯為龍。
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神通廣大,被稱為“龍王”。據佛經記載,龍王在居住的海中有莊嚴華美的宮殿,佛曾到海底龍宮中宣講佛法,這些內容對后來中國龍王傳說的形成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于龍王的神力,佛經中的記載與中國的傳說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降雨功能。中國民間盛行的求雨祈龍王風俗,是與佛教說法有關的。
中國道教善于改造吸收各種神靈信仰并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中。隋唐之后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道教就借鑒參照佛教,引進龍王并加以改造,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形成了自己的龍王信仰,名目繁多超過了佛教,達數百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
由于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龍也就更為中國化,比佛教的龍更為世俗,更迎合中國民眾的心理。道教中龍王的職責主要是興云布雨,據說,在百姓遇到炎旱之時,天帝就派各位龍王前去布云施雨。發展到后來,凡是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池井,莫不駐有龍王,而龍王廟也隨之遍地而起。
龍不只屬于皇帝而更活在民間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征。
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專門的龍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年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后雨水也多了起來。民俗認為這一天人們的食物都為龍身上之物,如面條是龍須,烙餅是龍鱗,餃子是龍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更有龍舟競渡的盛大民間娛樂活動。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龍舟競賽,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恪盡神職,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舞龍,是中國民間一項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動。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種儀式,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娛活動。早在唐宋時期,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演形式。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向有舞龍燈的習俗,也稱“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并在不同地方發展出了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