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葡萄助增收‘望天田’變成了‘聚寶盆’
“我家種有8畝葡萄,2007年有3畝掛果,畝產3000斤,收入2.5萬元;今年已經有4畝掛果, 預計畝產量在3000斤以上,豐收在望!” 這是村民文永祥高興地說:“科技葡萄成了我們致富的法寶,過去的‘望天田’變成了‘聚寶盆’”。 8月11日,筆者參加被稱為“雷公山下葡萄村”的雷山縣丹江鎮腳猛村第二屆葡萄節品嘗會,看到該村初具規模的葡萄基地綠葉蔥郁,碩果累累,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晶瑩剔透,散發出陣陣芬芳,醉人心扉。眼下,該村村民紛紛上葡萄園采摘葡萄上市。 腳猛村位于雷山縣城西北部,距縣城5公里、距爐榕公路2公里,通車進寨,全村現有215戶876人,全是苗族,人均耕地面積0.51畝,曾是一個人多地少的一類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兩委”以創建“一戶一技能”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向著營造“短、平、快”效益轉化,積極引導全村農民發展以葡萄為主的嫁接優質果品生產,盤活了山區資源,激活了山村經濟,走出了一條致富捷徑。 1993年以來,腳猛村黨支部、村委會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山”扶貧攻堅的大好機遇,組織和帶領全村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把陡坡耕地和“望天田”退耕種植葡萄,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建成了高標準葡萄基地282.8畝,今年已掛果見效益120畝,以每畝收獲鮮果1500公斤計,總產量達18萬公斤,按每公斤售價5元計,收入90萬元,種植的90戶,戶均收入1萬元。村主任文永烈告訴筆者,2007年腳猛村僅葡萄一項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有12戶。 為進一步抓好優質果品這一支柱產業,做好對外宣傳,爭創品牌,策劃銷路,引進外商。2007年,該村成立了葡萄協會,由35人組成,協會成立后,專為果農服務,解決農民“種果易,銷售難”的問題。葡萄協會會長文勝榮接受筆者采訪時說,由于種植葡萄的地區海拔高,無工業污染,陽光充足,葡萄透亮,加上晝夜溫差大,葡萄含糖亮高,酸甜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許多商家和單位慕名前往腳猛村定購葡萄。
(張希才 文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