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黨政考察團赴湘鄂考察學習紀行
本港訊 (記者 楊小平)春天里的陽光,有一種醉人的暖意,黔湘鄂邊界青山綠水風光無限,入眼兼是畫景,美不勝收。
在全國廣泛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同樣作為少邊窮地區,其他兄弟民族自治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如何積極爭取民族優惠政策扶持,大干快上,奮筆書寫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篇章?帶著一系列問題,帶著虛心學習取經的心態,4月14日至17日,由州委副書記、州長李飛躍,州委常委、凱里市委書記楊正明及州編委辦、州民委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考察團一行10余人,行進在湘鄂邊界地帶,用眼、用心去感受這片土地生長拔節發展的律動。
14日下午2時,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來熙往,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徜徉在沈從文的《邊城》里流連忘返,而矗立在城中的由原國務院總理朱溶基親筆題寫的“鳳凰城”三字景觀,更是為其贏得了不少人氣。借西部大開發和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機遇,通過對地方歷史文化、民族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整合,通過走公司化運作的路子,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辦事,使得“神秘湘西游”這一旅游品牌蜚聲海內外,也讓湘西——這個湖南省唯一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范圍和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地區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為了“中國魅力城市”和“中國最佳旅游去處”。
由此,文化旅游產業一躍而成為湘西州的新興支柱產業。僅去年,該州就接待游客85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4億元。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成立于1957年9月,轄7縣1市,總人口274萬人,面積1.5萬平方公里。“近年來,我州把用好用活民族政策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資源來開發,突出抓好民族優惠政策的爭取、制定和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國扶縣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7個,省扶貧開發重點村由原來的550個增加到755個。同時,目前全州分別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名錄的民族文化遺產項目有15個、37個。”談及民族政策的落實情況,湘西州常務副州長胡章勝如是說道。
從湖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湘西州加快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上可以看出,作為承東啟西的接合部,如今的湘西州無疑是湖南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近9個小時的急行顛簸,穿越巍峨蒼莽的湘鄂西山地,考察團一行終在15日晚9時許順利抵達恩施州府所在地恩施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轄2市6縣,總人口391萬人,版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該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腹地,西接重慶,南鄰湖南,歷來是我國中部與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頭堡,也是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據考證,早在120——250萬年前,這里便有了“建始直立人”生活的足跡。而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還是董必武、賀龍、周逸群、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戰斗過多年的紅色熱土。
“我們將積極搶抓國家政策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擴大開放為先導,以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兩路’建設開通為契機,突出生態立州、產業興州、開放活州,努力構建和諧恩施。”說起下步的總體發展思路,恩施州黨政領導都激情滿懷。
在恩施州各級領導干部看來,有機整合民族經濟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扶貧開發政策,是構成恩施州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省直部門充分的項目和資金支持,使恩施州成為了該省享受民族政策最大的“受惠地”,這為恩施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各種資源富集的沃土,黔東南、湘西和恩施三州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雖然工業發展相對滯后,但并不盲目上項目,而是都提倡“生態立州”,把建設生態文明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堅持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著力構建生態自治州、文明自治州、和諧自治州。
錦繡黔東南,魅力湘西州,風情恩施州。行走在黔湘鄂邊界,從眼前閃過的鑲嵌在大山深處的村莊、鄉鎮依然貧窮落后,也依然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卻在悄悄地改變著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提升著他們的生活水平。而當地各級領導干部齊心協力謀發展的精神風貌,和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那種體恤與尊重,完全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
日出日落,炊煙裊裊,樸實勤勞的各族人民忙碌在阡陌縱橫的田野上,播撒春天的希望,描繪明天美好的藍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正迎來了新一輪跨越發展的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