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卉:我對“三好黔東南”一見鐘情
據上海僑報消息 “山好、水好、人好,黔東南州是名副其實的‘三好’地區。”采訪黔東南州州委副書記韓卉時,她開門見山的一句話,讓記者意識到,這將是官員專訪中十分難得的感性訴說。從疑惑“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該怎么做”到“我來了黔東南后再也不想離開”,這深情的傾訴背后,不僅是黔東南迷人的原生態文化風情、當地各族人民的淳樸善良對她的吸引,也昭示在“唯GDP論”的浪潮中,保護原生態文化,以文化軟實力帶動經濟發展,不僅也能創造奇跡,更是一條雙贏之路。黔東南作為文化帶動經濟、二者和諧發展的范例,為在發展和保護之間摸索前進的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借鑒。
僑報世博記者/陳麗偉 發自黔東南
“我的手機就是政務熱線”
專訪開始不久,被一個苗寨鄉親的來電打斷。“一個普通村民也有州委書記的電話?”看出記者的疑惑,韓卉解釋說:“我就把我的手機當成了政務熱線,再多的承諾也不如一個實在的行動。我把我的電話直接留給普通群眾,這樣他們才會真的信任你,相信有困難時能找到管事人,能依靠政府。”
韓卉還清晰地記得這條“政務熱線”的誕生。2000年以后,黔東南地區確定了保護原生態文化和環境的發展策略,曾經以伐木、販木為主的“木頭財政”要向以原生態文化旅游為主的綠色經濟轉型,這意味著當地人民無法馬上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當時雷山縣西江鎮對當地古建筑進行保護,不合適的建筑進行拆遷,當地村民、干部害怕生活失去保障,找到政府。有個村委組長怎么也想不通,問我,韓書記你敢不敢把手機號碼留給我,有困難我要直接找你。我說沒問題,當場就把電話留給了他。”2007年,西江一舉成名,千戶苗寨的絕世風情吸引了全球游人絡繹不絕。“那個當時想不通的村委組長,夫妻倆經營起打糍粑的生意,我那天經過他的糍粑攤,他忙得都沒時間和人說話,我就主動去問他,‘現在怎么樣嘛?’他笑瞇瞇地說,‘好得很,好得很。再也不上訪了。’”
現在的西江千戶苗寨,十分之一的人家經營農家樂,戶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帶動相鄰民間藝人從事民族工藝品加工、照相,加上打糍粑的,參與的村民達3000多人,年創產值達5000多萬元。2009年,西江苗寨接待中外游客超過1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3億元。
“不僅是鄉親有困難打電話找我,我也打電話向他們求教。”韓卉的手機成了雙向熱線,“去年,一個鄉親想在縣城開個煙酒專賣店,打電話向我咨詢怎么辦營業執照。前幾天,州里推廣新村寨有一個地名的翻譯不理想,我就打電話給這個老鄉,請教這個地名有哪幾種發音。他發動了全寨鄉親,問到六七種不同讀法,在電話里給我作了仔細解釋,非常讓人感動。”
勸架也用歌唱的方式
“我希望退休后,也能長居這里,聽聽侗歌、住住吊腳樓,終生與黔東南的山水和鄉親相伴。”韓卉上任之初,就對這片土地一見鐘情,“我和同事們到苗寨去,正趕上有人家辦喜事。鄉親們并不知道我們是誰,卻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去,請我們喝喜酒,展示新娘的嫁妝。有人以為這里的少數民族久居深山,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有點粗魯。其實這里的鄉親有一種自然的率真、典雅。苗寨里是看不到爭吵的,有矛盾了就以唱歌的方式交流。誰家有糾紛,大家都去唱歌勸架,侗歌里還專門有種勸世歌。”回程時的情景更讓韓卉陶醉,盡興的鄉親們在壩子上、溪水邊,三三兩兩,背靠著背打盹,婦女臉上還有米酒留下的微微紅暈,鳥鳴林幽,怡然田園,“我一下子就愛上這里了。”
有人說,黔東南是20年前的麗江,15年前的陽朔,黔東南各民族人民的淳樸、本真與原生態的環境和文化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記者發現,苗鄉侗寨里如果哪個姑娘被鏡頭特別關注,身邊的小姐妹絕不會嫉妒或失望,閃開一點靜靜地微笑著等你拍完,再繼續手中的活計和姑娘之間的私語。韓卉告訴記者:“要保留黔東南的淳樸民風,就要先保護這些村寨原有的文化和自然生態。這是一條看似見效慢、實則有利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現在,完整、多彩的原生態文化成了黔東南賴以發展的文化基石。”
“黔東南經驗”中的文化自信
世博周刊:面對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與很多地方“求新”、“求洋”不同,黔東南的發展策略固守鄉土,現在看來,反而走在了前面,形成了“黔東南經驗”。
韓卉: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應該對鄉土文化有自信。目前,我們正在逐步探索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新路子。
事實上,黔東南很多常規產業建設就是生態文明建設。例如雷山縣西江鎮開覺村的苗族刺繡文化示范基地,通過“政府+公司實施+專業村支持+農戶參與”的產業培植模式,按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刺繡文化傳承專業示范村”,讓村民既能夠傳承自己的傳統手藝,又可以通過手藝創收,通過文化自覺,傳承文化。
黔東南現在每年評選出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優秀人才,納入州政府管理,每人每年給予3000元補貼。每年選拔100名民族民間優秀人才進入凱里學院深造,培養成為大專學歷的高級民間藝術人才,激發群眾對民間文化的愛護和傳承。
我們在各中小學設立侗歌班,開展侗歌培訓。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恢復或新建老、中、青、少大歌演唱隊,逐步恢復村村有歌隊、寨寨有歌聲的原生環境。
世博周刊:隨著去年9月侗族大歌申遺成功,各地再次掀起申遺熱,黔東南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提供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
韓卉:“侗族大歌”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增強了黔東南州各族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要保護侗族大歌,不僅僅是單純地保護某種傳統民間藝術技藝,而是希望通過有力的手段去保護一個具有“口耳相傳”特點的民族傳統,一種‘以歌載道’的生活方式在當代社會的文化獨立和根脈相傳,我們的保護計劃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侗族大歌本身,更有其背后那個完整的文化系統和生態環境。
世博周刊:如果只能用一句話向世界介紹黔東南,您會說什么?
韓卉:這是一個讓你一見鐘情的地方,一個你會相見恨晚的地方,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這不僅是說給世界的,也是我要對黔東南這塊土地說的。
(陳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