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項目為抓手 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黔東南州“十二五”規劃明確今后五年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為主基調,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大戰略重點,確定到“十二五”期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3000億元以上,力爭突破40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2011年要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億元、增長50%,力爭完成500億元、增長90%,其中工業投資占40%,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1萬元。目標明確,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去年年底以來,黔東南州全力以赴抓項目、抓招商引資、抓園區,促進了投資的增長,全州今年1至2月省內協作資金實際到位同比增長7.7倍。但與省內其他市州地相比在項目引進、投資總量上有很大差距,與“十二五”和今年的目標任務相比有很大差距。抓好項目是有效擴大投資的抓手和載體,必須堅持不懈扭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 通過園區建設引項目,通過研究市場找項目,通過項目儲備促項目,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
一、要敢于策劃項目
一直以來,黔東南抓了很多項目,在項目儲備上做很多工作,大項目敢想敢干。但在項目的策劃上,還存在項目策劃滯后、儲備不足、缺乏前瞻性等問題,策劃項目思路打不開、視野不開闊,對一些項目不敢想、不敢干,等到上級有了安排才匆忙編制項目、做前期工作,或者客商來了才編制項目單、拼湊項目,導致項目編制水平較低、招商引資被動,在項目爭取上往往比別人“慢半拍”, 等待觀望,錯失良機, 爭取到的投資比不上周邊地區,嚴重影響了投資的迅速增長。因此,必須破除“慢半拍”的積弊,多謀善思,提高效率,早安排、早計劃、早落實,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在項目策劃上多下功夫,既要敢于策劃州內原材料豐富、有加工能力和加工條件的項目,也要敢于策劃州內沒有資源優勢、但企業有能力在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的項目,著力形成包含可實施項目庫、可開展前期工作項目庫、尚處于策劃階段項目庫三個子項目庫的項目庫,為擴大投資奠定堅實基礎。一是積極完善可實施項目庫建設。積極儲備近期可向上爭取或招商引資的一批項目,使全州在向上爭取支持、招商引資等方面,隨時都能拿出相應的項目提供選擇。要加大可實施項目的向上申報、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力爭進入國家、省的盤子,力爭在招商引資中受到青睞。對已策劃申報或簽約的項目,要扎實做好跟蹤、對接工作,爭取項目盡快轉入實施,絕不能聽之任之,順其自然。如對清江電廠、林漿紙一體化、太陽能光伏電池等項目,要在繼續做好前期工作基礎上,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班人馬、一套考核方案、一抓到底的推進機制,使項目盡快落實。二是全面推進可開展前期工作項目庫建設。打開思路、開拓視野,深入調查研究,加快推進中期可上報爭取或對外招商的一批項目。注重對可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在策劃階段就要有效整合,改變項目零星、弱小的狀況,使項目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做大項目,提高項目質量,增加大項目、好項目的總量。未來十年,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投資的力度,對此,要根據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要求,認真策劃、科學論證,努力形成一批能促進產業大發展、基礎條件大改善的項目。三是大膽謀劃尚處于策劃階段項目庫。有些項目也許當前看來需要并不急迫,但隨著發展的需要和時間的推移,緊迫性會越來越大,這樣的項目前期工作必須早部署、早策劃、早動手。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策劃遠期發展的一批項目。對尚處于策劃階段的項目要敢于去想、敢于去策劃、敢于去包裝、敢于去運作,即使不成熟也不要輕易放棄,這樣才能使項目從無變有、從小變大、從弱變強,才能生成一批高質量、上檔次、上規模的遠期發展新項目。
二、要善于研究政策
政策是方向,是標桿。善于研究政策,才能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不斷提高項目策劃、項目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前,一些部門和領導學習政策、鉆研政策、運用政策的能力不足,精力投入不夠,不愿深入了解、深入研究政策,盲目策劃項目,致使策劃的項目與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結合不緊,生命力不強,從而錯過政策機遇,導致投資不足。策劃項目要從研究政策出發,做到在吃透政策、用好政策上高人一籌,在爭取項目、擴大投資上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命中率”。一是善于研究國家、省政策。去年以來,國家、省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意見》、《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和《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貴州省工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貴州省“十二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力度大、覆蓋廣、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同時探索的空間也很大。這些文件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風向標,里面飽含著眾多的政策信息,涉及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產業、土地、價格、生態補償等各個方面,要重視這些政策、研究這些政策、吃透這些政策、用好這些政策,準確把握國家、省支持的導向和重點,把政策運用到抓好項目促進投資工作中去。要加強調查研究,找到中央、省政策與我們發展需要的結合點,積極主動地做好匯報、銜接、溝通、協調等工作,加大項目計劃的編制上報、資金爭取、項目報批等工作力度,爭取中央和省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謀劃、引進、建設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加快培育一批能代表州內產業水準、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二是善于研究外地政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學習、研究、吸收外地特別是先進發達地區的政策,重點研究他們在抓項目、抓招商引資、抓園區等方面的政策,學習他們對政策的靈活運用和對體制障礙的勇敢突破,把他們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與黔東南發展實際結合起來,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為我所用。要善于作對比分析,科學地、深入地、綜合地分析外地的政策,與他們相比,自己的優勢、劣勢在哪里,找準差距,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把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吸納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本地實際、有利于抓好項目促進投資的政策的制定中去。三是善于制定本地政策。制定政策,關鍵要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保持所制定政策的先進性、競爭力和實效性。對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要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特別是要抓緊時間探索資源整合、異地建園中園、園區共建、稅收共享等方面的政策。如對于沒有條件建園區的臺江、劍河、雷山等縣,可通過政策引導,采取借園招商的方式,將引進的項目落戶到其他縣(市)園區,著重探索在其他縣(市)園區內建“園中園”的雙促雙贏模式。對涉及企業的收費項目,凡政策規定可減免的要減免,凡收費標準有浮動幅度的均按最低標準收取,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同時,按照中央和省產業發展的要求,堅持“非禁即可”的原則,全面清理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以外的我州各類限制性規定,努力營造寬松的投資政策環境。
三、要舍得前期投入
抓項目建設,前期投入是關鍵。前期投入的情況,不僅關系著項目本身的進度,而且關系到能否進一步爭取中央、省更大的支持,關系到能否獲得民間資本的青睞。當前,黔東南的一些項目甚至是重大項目,由于缺乏前期投入,導致規劃、可研等相關工作滯后、水平不高,成熟度不夠,影響了項目推進的成效。在硬環境上,黔東南的最大問題是園區建設,目前僅有凱里經濟開發區屬省級開發區,除凱里經濟開發區和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外,洛貫、金鐘、革一等工業園區建設仍處在發展的較低層次,基礎設施、配套環境等都還很差,有的縣初步劃定的園區甚至還是荒山野地,連總體規劃都還沒有啟動。針對這些問題,要從長遠考慮,注意算大賬、算總賬,統籌州、縣(市)財力,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舍得在規劃上投入。有了規劃才好引進項目,規劃必須先行,既要舍得花錢做總體規劃,也要舍得花錢做控制性詳細規劃,要切實加大對園區規劃工作的投入,凱里經濟開發區、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洛貫產業承接區要按國家級開發區來規劃,具備建設園區條件的縣(市)要按省級開發區來規劃,其他縣也要以城鎮規劃的工業用地為主抓好工業園區規劃。園區的規劃一定要做到遠謀近施,分期規劃,分期實施,邊建邊擴。做好規劃,經費保障是前提,如果舍不得投入足夠的經費,規劃工作就成為一句空話,項目策劃也只是畫餅充饑,擴大投資更形如坐而論道。二是舍得在可研上投入。項目工作的競爭實質上是項目前期工作的競爭,沒有扎實的前期工作就沒有大項目、好項目,沒有大項目、好項目就沒有投資規模的擴大,沒有投資規模的擴大就沒有加速發展。而開展和推進前期工作,離不開投入,要舍得花錢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重點用于項目庫建設、項目基礎規劃、項目建議書(預可行性研究)編制、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咨詢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安全影響評價等環節,保證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未來發展方向,符合本地經濟發展需要,提高項目的吸引力,提高項目成熟度,為有重點整體包裝項目、有計劃向上申報項目、有目的對外招商項目做好完備的基礎工作,不斷促成項目簽約落地。三是舍得在園區基礎建設上投入。產業園區是項目投資落地的重要平臺,通過建設產業園區,才能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投入基礎建設、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為項目落地夯實基礎,成為招商引資“大園區”、承接項目“大平臺”。因此,必須舍得對園區的投入,可采取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市場化運作,制定并落實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既筑巢引鳳又引鳳筑巢,盡快完善現有園區的水、電、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努力實現水電路、場地等“五通一平”,甚至達到“七通一平”。同時,積極推進金融、物流、商貿、居住等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園區的吸引力和入駐水平,為項目落地、擴大投資創造優良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