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聽廣播難、看電視難問題而啟動的一項惠民工程,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政治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廣播電視工作和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廣電系統實施的投入最多、時間最長、覆蓋面最廣、受益人數最多、人民群眾最歡迎的一項系統工程。
一、黔東南州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情況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9年到2003年,實施已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設。第二階段從2004年開始,實施5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第三階段是“十一五”期間,全面實施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全面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的模式分為:一是可收轉模擬信號模式(四套電視節目和一套廣播節目);二是聯網模式(即直接由當地城鎮有線電視網絡覆蓋,每站聯通40戶);三是小片網模式(即自建前端,設置8套電視節目和2套廣播節目,聯網40戶以上);四是共用天線模式(每站配套三面接收天線,18臺數字衛星信號接收機,直接聯進農戶家即每站開通18戶);五是采用直接接收直播衛星節目模式(即每戶一套接收設備,可免費接收48套電視節目,4套廣播節目)。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投資情況:第一階段是國家、省、地(州)、縣四級投資,每站1.2萬元,投資是國家省、州、縣,比例為6:2:2。由于地(州)、縣配套資金困難,建站進度緩慢。第二階段的主要設備1萬元的物資均由中央、省支持,地(州)、縣每站只配套0.1萬元作為運轉、安裝、調試和附屬設施的補助資金,加上接收的節目套數增加等因素,很受群眾歡迎。第三階段是以項目村為單位實施,每村投資約1.2萬元,主要設備由中央、省資金解決,州縣市級每村配套 0.2萬元,受益農戶出100元以內的安裝及購買附屬材料費用。三個階段州縣財政應配套2600萬元,截止目前,實際配套近1900萬元,占73%。
自1999年實施“村村通”工程以來,黔東南州先后完成行政村建設1522座,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1256座,模擬轉數字升級改選造1812座,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組)12667個、269609套直播衛星設備,更新改造無線臺(站)17座,建設鄉鎮調頻廣播系統17個(座),解決了300多萬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問題。截止目前,全州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78.56%和94.41%。
二、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建管結合,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村村通”能夠長期通的有效途徑。能否實現長期通,是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真正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具體體現。我州雖然資金、人力以及其它資源不足,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做了不少長效管理探索。如臺江縣結合縣情實際,勇于創新,注冊成立了農村有線電視服務中心,采用企業運作方式,實行自負盈虧,多勞多得的管理模式,調動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使該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的運行、維護、管理收到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是以“村村通”工程維護為主線,逐步規范個體單收站的銷售、安裝和維護。具體做法是接到用戶維護請求后,鄉鎮站能維護的就維護,不具備條件和不能修復的,中心就派員上門服務,每次收取服務費、差旅費30-60元不等,并按成本收取材料費。臺江的做法有機構、有人員,但農村有線電視服務中心是縣文廣局設立的一個機構,財政無任何投入,加上點多面廣,村級廣播電視站、鄉鎮文化廣播電視站都無專業技術人員,而且各站點管護人員因各種原因經常更換,又無專項經費保障,鄉鎮站不能履行職責,僅靠縣局農村有線電視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對全縣近萬座接收站而言,還是不能確保全面、及時的搞好維護工作。
丹寨在“村村通”項目實施上始終秉承大網絡、大宣傳的理念,這樣既便于網絡管理,又可統一宣傳口徑,預防境內外敵對勢力通過衛星節目侵占農村宣傳陣地。具體作法是把城鎮周邊有條件聯網的小片有線電視網全部聯起來,共用一個前端,統一由縣有線電視網絡中心負責維護管理。這樣能充分發揮縣城有線網絡前端節目套數多,網絡服務人員技術過硬的優勢,使農戶網絡由原來的只有300M帶寬3-7套節目的小網絡一躍升為550M帶寬20套以上電視節目大網絡。對這些農戶收取的8-10元/戶月維護費,農戶可以接受,因為原網絡中農戶交納的費用為2元/戶、每月的電費、人工費,不可預期材料費每戶2元左右。固定維護費后,農戶享受到了穩定的服務,看到了豐富的電視節目,農戶出資雖然較以往增多,但出資與受益成正比,收看穩定性好。由此可見高起點、高質量的聯網覆蓋方式還是得到了農村群眾的認同。上述方法效果較好,這部分用戶也基本實現了長期通,但網絡建設的成本太高(在農村),服務面小,受益戶少,大部分山區群眾的廣播電視長期通還是無法保障!
凱里市積極協調各部門,以鄉鎮服務站點為基礎,采取租用電信光纖方式,把公路沿線和較大的村寨全部聯網并升級改造,統一實施,分片管理。現凱里市的所有鄉鎮和60余個行政村9500余戶,和凱里城區用戶一樣,都能收看到包括貴州1-6套的47套電視節目,每月收取8元的收視維護費,群眾基本能夠承受,滿意度也較高。存在的問題也是與丹寨模式相同,農村居住分散,建網成本高,點多面廣,維護量大,站點人員少等因素,工作開展的難度仍然較大。
三、對下一步“村村通”工作的幾點建議
為達到“村村通”的效果和目的,建議把建設和鞏固提到同樣的高度對待,使階段性、突擊性的任務轉變為長期的任務、常規性工作,使農村廣播電視長期通的軟要求,變成確保農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任務。
(一)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確保長期通
“村村通”工程,建設好是基礎,管理好是關鍵,長期通是目的,只有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實施規范管理,才能確保長期通。
1.理順管理體制,在省、市(地、州)、縣市廣電局設立“村村通”常設機構,配備人員,負責“村村通”的建設、管理、培訓工作。在各鄉鎮設立專職“村村通”維管工作人員、隸屬于縣市廣電局領導,負責本鄉鎮“村村通”設備的維護、管理工作。多年來,我局曾多次協調人事、編制部門,要求縣市廣電局對鄉鎮廣播電視站實施垂直管理,但難度很大,難以解決。
2.給予政策支持,盡快出臺“村村通”收費標準,使收費有章可循。
3.將“村村通”維護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維修資金及時到位。
。ǘ⿲嵭姓龑В胧袌鰴C制,實行市場化運作,確保長期通
將“村村通”工程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對條件相對好、人口較密集的村寨,積極發展建設成為小片網,增加節目套數、確保收視質量,收取一定的設備、線路維護和管理費用,這既可提高“村村通”工程的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實現長期通、優質通,又可減輕財政的負擔。
。ㄈ┓e極落實配套資金
由于黔東南州財政困難,大部分財政都屬于吃財政飯,配套資金很難落實,建議要將配套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及時配套,能夠把資金打足,不留缺口,確保項目能夠按期完成并發揮效益。
(四)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廣播電視的領導,各級人大政協加大對廣播工作的督促檢查力度,各級財政增加廣播電視的專項投入。項目實施單位通過爭取上級扶持、幫扶掛鉤單位援助、群眾自籌等辦法,千方百計,把“村村通”這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建設好、維護好,讓更多的群眾真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四、幾點啟示
(一)各級黨委、政府已把搞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視作緊跟黨中央戰略部署的大事來抓。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提高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加強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溫家寶總理明確要求:“加快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提高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國務院還專門下發相關文件,對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做出了具體安排,并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列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重點。各級黨委、政府也要把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列入工作的總體目標,緊跟中央的部署。
(二)居安思危,超前應對,不等不靠,加快發展。廣播電視既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任務,同時又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文化生產力,整合廣播電視資源優勢特別是網絡優勢,實施一體化戰略,已成為廣電行業提升競爭實力、迅速膨脹自身的重要選擇。
。ㄈ└母锱f體制,創新新機制,才能求得可持續發展。面對面廣、線長、投資大的難題,建立多方籌資、內部挖潛、增收節支、市場運作等運作機制;建立了鄉鎮站長聘任制,維修職工合同制和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制等管理機制,同時為職工辦理醫療保險,解除其后顧之憂,隊伍素質提高,精神才飽滿,任務才完成。
。ㄋ模⿵V播電視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的全面完成,標志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上了一個新的階段,讓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送到千家萬戶,送去了時事政治和黨、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去了科技致富信息,送去了豐富的文化大餐,促進了觀念更新,改變了精神風貌,提高了文明程度,密切了黨群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