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傳承千年的美麗
苗族服飾源遠流長、歷史厚重,其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和它獨有的精美絕倫。苗族服飾圖案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故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服飾種類很多,僅黔東南苗族服飾就有200多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雷山為中國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集結地,是黔東南這個“苗族服飾博物館”中的一枝奇葩。
靈韻輕巧的苗族刺繡歷史悠久,據史家考證,秦漢時期形成的屈家嶺文化應是三苗集團的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較多的彩陶紡輪 。同時,在湖北的京山遺址中還出現了繒帛。這說明距今4800年前的苗族先民,已經進入了紡紗織布時代。東漢應劭《風俗通》載:“盤瓠”(苗族遠祖)子孫,“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赤髀橫裙,盤瓠子孫”,及稍后的范曄《后漢書·南蠻傳》載:“盤瓠之后”,“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爛”。等等,上述所載的苗民習俗,是指苗族婦女喜愛有顏色的斑布和有圖紋的花裙,能用植物染料染布織繡,這花紋就是現今通稱的苗繡。由此可知,苗繡歷史至少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苗繡質樸,多應用于袖口、衣襟、后肩、褲腳、裙腰、頭巾、腳套、鞋面、帳簾等處。其紋樣古樸,造型稚拙,色彩斑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艷麗堂皇的“百鳥衣”起源于苗族蝴蝶圖騰,被譽之為苗族生命圖騰的活化石。它由羽毛裙和繡花衣組成,服飾色彩艷麗,圖案古樸奇特。羽毛裙和花衣都以自織自染的家織土布為底,繡有精巧花鳥裝飾而成,其胸兜、圍腰等部件多繡各種花鳥、蟲、魚等動物圖案,而衣或裙腳綴滿鳥的白色羽毛。
仿佛曾如昨日,苗族謝元身著“百鳥衣”盛裝進入唐朝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城,美麗絕倫的“百鳥衣”,引起大唐朝野的震動。“百鳥衣”就像一道耀眼的電光閃亮一個唐朝。唐朝訓詁大師顏師古稱“百鳥衣”為“卉服鳥章”,唐皇李世民命大畫家閻立德將“卉服鳥章”匯入《王會圖》,以流傳后世。如今,極具全球服裝界誘惑力的“百鳥衣”,它所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服飾的美麗,而是閃光的民族精神的堅守。雷山達地鄉也蒙村,就是堅守和傳承 “百鳥衣”千年美麗的一個古老苗寨。
彰顯生活美麗的苗族銀飾,它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著稱于世。從頭到腳,無處不飾,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的首飾中首屈一指。一套銀飾盛裝就是把鍛制好的銀冠、銀插花、銀牛角、銀梳、銀簪、項圈、耳環、披肩、銀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和戒指等銀飾縫綴在繡好的花衣上。這樣苗族盛裝就變成了由幾十塊四方形、長方形、半圓形和三角形而又捶壓有人物、龍鳳、雀鳥等浮雕紋樣的銀片、銀泡組成。苗族盛裝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以大為美,西江型銀角因體積大而頗具特色。其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重500克左右;銀亞領,重600-900克。一個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可達二、三十斤。苗族銀飾歷史淵源悠久,苗族婦女頭戴銀角其源于先祖“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先祖蚩尤頭上戴牛角,打仗勇猛無比。傳說古時苗族男子也出嫁,為不受女方欺負,男子頭上戴牛角,以顯示威武,后風俗移易,改為女子出嫁。女子頭戴銀角顯得婀娜多姿。所以,苗族銀飾由“醉和金甲舞”的勇猛剛勁之美,轉身為“珠箔銀屏邐迤開”的溫婉柔媚之美,它呈現出來的不僅是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
透過絢麗服飾的華彩,溯著時光隧道回眸,仿佛看到當遠古猿猴紛紛從桃樹上跳下來,開始大地上直立行走,并摘芭蕉葉來遮羞避丑時,苗族先祖就已經開始擇牛角為頭飾,選百鳥羽翼為服,取千花華彩為紋,視通千載,濃縮未來千年于一瞬,鑄鍛白銀飾品、刺繡紋彩服飾。千年有多長,歲月于苗族服飾就像苗家女子昨日與今日歷經的幾場舞蹈的輪回。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