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豐村委員會主任吳江 創辦綠色產業的領頭"羊"
創辦綠色產業領頭“羊”
訪雷山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望豐村民委員會主任吳江
·張希才
2011年12月9日至13日,雷山縣召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筆者專訪雷山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望豐鄉望豐村民委員會主任吳江。近年來,吳江通過刻苦鉆研,大膽嘗試,依靠所學的科技知識大力發展種植業,改變了當地單一的農業種植習慣,帶領村民走上了奔富路,2011年,全村僅茶葉一項純收入197萬元,種植農戶戶均收入5760元。
今年40歲的吳江,1992年高中畢業后,面對海拔1000多米的荒山和三不通的貧困家鄉,他意識到要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就得向荒山進軍,但如何去開發,還是一個大難題,加上家里僅一位年老體弱的母親,手無分文去開發,怎么辦?1993年初,吳江赴廣州市一家制衣廠打工,經過六七年的打工積累了部分資金,1999年秋,吳江認識了妻子李偉英,結婚后,夫妻倆返回家鄉,開始了他人生中的一次艱苦創業。當年11月,吳江用多年打工積累的4.5萬元,請來農民工挖土整地完成了36畝高標準果品基地,種上了2000株金秋梨;2001年他又租用荒山28.5畝,加上自己的責任地7.5畝共36畝開墾成梯帶的茶園地。
2003年,他的果樹開始掛果,當年收鮮果4500公斤,收入9000多元。到2006年他收獲梨子2.8萬公斤,出售收入3.2萬元,茶葉收入2.1萬元,葡萄收入3500元,共計5.65萬元,在望豐村率先走上了致富路。
吳江富了,以前嘲諷他的群眾也信服了,遠近的村民紛紛登門取經。吳江不但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而且還到果園地手把手地指導他們科學管理技術。在吳江的帶動下,望豐村種果樹面積600多畝,2006年出售梨子30萬公斤,收入36萬元;種無公害優質茶葉面積1585畝,收入35萬元;種西瓜20畝,收入7萬元,種葡萄20畝,收入3.5萬元。當年總共收入81.5萬元,種植農戶戶均收入4000多元。村民們通過實踐嘗到了種果種茶的甜頭,種植茶葉、果樹面積一年比一年多,經濟收入也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4460畝,已產生效益面積1500畝,全村茶葉收入197萬元,全村342戶,1595人,戶均收入5760元。吳江家茶青收入1.8萬元,加上自辦茶葉加工廠出售茶葉收入9萬元共11.8萬元,人均2.36萬元;全村現有金秋梨面積769畝,已全部掛果收益,2011年總產值58萬元,出售收入48萬元,種植的60戶戶均收入8000元。
村民們手上有了錢,大部分農戶安有電話機,配帶了手機,隨時可與外商聯系業務。鄉親們在吳江的帶動下,腰包逐漸鼓了起來。為此,吳江2005年被黔東南自治州評為勞動模范,2006年11月被推選為政協雷山縣第七屆政協委員會委員,2006年12月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授予2006年度“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07年和2011年在村級換屆選舉中,吳江連任為望豐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2007年被黔東南州評為“撥尖鄉土人才”稱號,2011年6月被評為“黔東南州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11月推選為雷山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7年9月,在吳江的組織下,成立了《雷山縣望豐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186戶。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切實解決了農民“種果種茶易,銷果銷茶難”的問題。
據吳江介紹,2007年以來,該村在省農業廳的大力扶持下,先后在望豐村建成了三家茶葉加工廠,具備了以茶興村的條件,2010年省農業廳又扶持20萬元,把望豐村擴大茶葉加工廠建設規模,目前,茶葉加工廠已投入使用,望豐村要力爭茶葉產業創出名優品牌。
吳江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條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全村一定越來越寬闊,我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要在‘十二五’期間帶領群眾把我村建設成為茶葉果品產業村,推動并實現全鄉打造成為全縣茶葉大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