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洞 河 畔 新 農 村(通訊)
鹿 洞 河 畔 新 農 村
——三穗縣對河村新農村建設側記
管再成 楊萬云
在山水秀麗的鹿洞河畔,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那里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民風純樸,人勤村富。她就是三穗縣新農村建設州級試點示范村……對河村。 對河村位于三穗縣桐林鎮的西部,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8畝。該村轄10個村民組,230戶,968人。該村有 4個自然村寨,是一個以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行政村。 來到對河村,走在那清潔衛生的水泥道上,一股十足的新農村氣息便撲面而來。那靚麗的房屋、清潔的庭院、綠樹環抱的村莊,還有那陣陣鳥語和絲絲花香,更是叫人留連忘返。 自該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啟動以來,該村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把"車子進得來、走路不濕鞋、喝水不用抬、煮飯不燒柴、生病不用挨、村莊靚起來"作為具體目標,以發展生產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著眼點,以 "三建四改五提高"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內容("三建"即:建優勢產業,建基本農田,建公共設施。"四改"即:改廚、改灶、改廁、改圈。"五提高"即: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提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鄉風文明程度)。目前,該村已基本實現了"四改五通六進村"。("四改"即:改廚、改灶、改廁、改圈;"五通"即: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六進村"即:黨的政策進村寨、科學技術進村寨、先進文化進村寨、優良道德進村寨、法制教育進村寨、衛生習慣進村寨)。 近年來,該村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二、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截止2005年底,該村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達380人,占全村人口的39%。全村路面硬化率達80%以上。通過遠程教育培訓,每戶均有一條致富門路,絕大多數勞動力均掌握了1至2門生產適用技術,農業適用技術普及率和科學種植率達90%。 該村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建成了金秋梨示范點600多畝、葡萄種植示范基地20余個、水稻拋秧示范田100多畝、雜交優質稻示范田372畝、免耕油菜示范田100多畝、免耕洋芋示范田150畝、沼氣精品點一個(60口)、雜交豬生產基地1個(年出欄130余頭)、預制構建廠1個。全村有養豬專業戶22戶。目今,種養殖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有力地推動了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2005年該村人均純收入達2760元。人均住房面積達30平方米以上,全面消除了茅草房、土坯房。固定電話安裝率達80%,100%的農戶均已飲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電視覆蓋率達98%。全村擁有農業生產機械48臺,家用電動機(砍菜機、打米機等)184臺。實現了組組通路,戶戶通電,人人飲用上安全衛的生自來水,家家通電話和廣播電視。全村無適齡兒童輟學。全村計劃生育率達99%。無違法亂紀現象、無刑事案件、無吸毒販毒制毒案件,無亂搭亂建,社會治安狀況良好,農民群眾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團結。 通過新農村建設,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了妥善處理。該村建有沼氣池121口,用電、用煤氣等清潔能源為生產生活燃料的農戶達90%以上。基本上消除糞土亂堆、畜禽亂竄、柴草亂垛等不良現象。生態環境、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基本達到了凈化、綠化、亮化和美化。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該村的一大特色。該村集體辦有預制構建廠、水泥標磚廠、青磚廠等企業,采取出租的方式管理,收入達1.5萬元。該村還成立了金秋梨協會,組織金秋梨銷售,年管理費收入達3萬多元。這樣,不但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拓寬了村民就業門路,也使群眾的收入得到了穩步增長。 加強引導,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是該村的又一特色。在村兩委的正確引導下,村民們紛紛走出寨門,積極投身于商業、運輸業、建筑業、餐飲業等。通過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年輸出勞動力100人左右,每年勞務輸出匯入的款額均在40萬元以上。僅此項就可增加全村人均收入300多元。 通過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有章理事,有錢辦事,村組干帶頭,黨員干部幫助,廣大群眾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