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縣一個小山村村民自籌資金建大橋
生命之橋
——三穗縣一個小山村村民自籌資金建大橋的故事
金黔在線訊 金秋十月,在大橋竣工的儀式上,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歡歌載舞,笑聲連連。記者從群眾狂歡的場面,感受到了三穗縣瓦寨鎮坪城村人,無橋時的痛苦,更加感受到大橋建成后他們的喜悅。他們正是靠敢闖新路、敢于突破走過了昨天,正用敢于勝利的筑橋精神去開拓明天。
一座79.8米長、5.1米寬、總投資為80多萬元三孔橫跨邛水河的石拱大橋,讓坪城村村民百年難以建成的橋,在他們這一代終于得以建成。
用生命鑄造的一座橋
一條河流成“C”字形緊緊地圍住坪城村,C形缺口又被大山阻隔得嚴嚴實實。而距村前幾百米就是國道線,一條大河卻把坪城村隔在對岸。
沒靠木棒搭橋過河,在這里已有600年的歷史。沒有橋,年年有小孩子從木橋上掉進河里被淹死。從古到今,掉進河里死去的小孩無法估計,該村村民馬學云說,就他親眼看到的不下10人以上。7歲的小男孩吳世坤,放學回家過河,從小木橋上掉下去,救上來已淹淹一息。雖然常有人掉河被淹死,因村里窮,誰也想不出“過河不死人”的好辦法。
1982年,改革的春風讓坪城人如夢初醒。一個自籌資金建橋的議題,提到了村民大會上,大家認為建水泥橋較安全,但扳指一算需要一萬多元,這對于坪城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大家表示即便討飯也要建起水泥預制板橋。
沒過幾年,水泥板橋被洪水沖垮,坪城人又回到涉水過河的原點。吳細鳳的女兒周妹,放學回家過河,被河水沖了很遠,隔天找到已面目全非。楊秀木58歲,只有一男一女,結果兒子掉河淹死,讓他痛哭無淚……
橋沒了,村民們每天都為孩子上學犯愁。
洪水告訴坪城人,不能再建水泥板橋了,怎么辦?他們苦思冥想,決心建一座鋼絲橋。
前幾年,鋼絲橋又報廢了。
村民大會討論建橋,村委會主任袁家文拍案而起:“一條大河阻礙了坪城的發展,讓大家冒險過河,再也不能讓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下去了。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建一座大橋,造福子孫后代!”
此話一出,激發了全體村民,大家攥緊拳頭說:“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修大橋。”村里當即成立了有28人參與的大橋建設領導小組,拉開了修建大橋的序幕。
奮進中克難攻堅
建大橋,談何容易。經核算建一座5米寬的大橋,至少也要花80萬元。只有768人的坪城村,2009年人均純收入僅600元每人要捐1000多元,那不是個天文數嗎?
沒啟動資金,村兩委決定“化緣”解決。經兩個多月的努力,共籌得5.8萬元。有了這筆錢,坪城大橋于2009年12月24日動工修建。開工那天,村民們的親朋好友被感動了,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借錢支持修大橋,僅一個月時間,集資達28萬多元。
建一座80米長、5.1米寬、3拱石橋,國家至少要投資100多萬元。僅設計費、水文、地質勘探費等前期費用就不少。好在他們討錢建橋的行動,讓曾在三穗縣交通局工作、設計建造過20多座石拱橋的工程技術員楊昌明感動不已,他主動提出免費為坪城設計大橋。村主任袁家文拉著他的手說:“謝謝,你是我們坪城的大恩人!”
楊昌明說:“像坪城村這座拱橋,在我的建橋史上只能算中等偏大的橋。為了保險起見,你們挖到老底后再深挖1米,絕對能保證質量。”村兩委的干部和建橋小組的人還是不放心:“怎樣挖我們不懂,就包給你建設如何?”楊昌明堅定地說:“若包給我建,質量問題,我用自家房產作抵押,但我不承包,在其他地方建這樣的橋起碼要150萬元。況且,靠群眾集資,最后資金不到位,那就倒霉了。”
袁家文和文書張承恩拍著胸口:“只要你用房產抵押保證質量,我兩家房產加在一起也值60多萬元,我們也將房產抵押給你,保證群眾集資按時到位。”
雙方都以房產作了抵押,簽訂了建橋合同。
這座長79.8米,寬5.1米的3拱石橋。讓村民感動了的楊昌明,竟然愿以60萬元承包修建,還答應接受坪城村建橋小組28人的全程質量監督。
建這座橋,再加上一段承接320國道的隱橋和公路,需80萬元才能修建,資金缺口尚差50多萬元。該討的地方討了,難道真讓村民砸鍋賣鐵不成!以房產作抵押的村主任和文書焦急萬分,一愁莫展……
發展才是硬道理
橋,是建起來了。
村兩委一邊在修橋中攻堅克難,一邊謀劃村里的未來。經過深入分析,村兩委制定出的發展規劃:讓土地生金,讓環境聚財,讓山林變成綠色銀行。
橋通了,山里的路也快通了,按規劃發展,定能讓坪城村山上變銀行,田壩生黃金,環境聚財富。這是村兩委正在實施的發展計劃。現在,他們正抓緊通兩條村公路,一條經后壩進山,去打造觀光農業和開發經果林。一條進前壩開發環村旅游,打造特色蔬菜基地。
該村是三穗縣委組織部的聯系村,多年來,縣委組織部十分關心這個村的發展,新任組織部長龍家勝,上任后就到該村調研,對該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發展三大產業的思路給予了肯定。上任不久的村支書楊長友告訴記者:“有上級領導的關心,我才從福建打工回來,要把發達地區的理念,和村兩委一班人團結奮斗,把建設大橋的精神,發揮到發展好三大產業上來,努力建設一個老百姓富有的新坪城。”
記者在坪城村走了一圈,看到進山的公路已經修了幾公里,打造河岸旅游步道和農家樂、美化村寨環境也規劃出來,當過兵的村支書楊長友和村主任袁家文,指著村背后的大山介紹,經化驗確認,山上土質適宜種植茶油樹、金秋梨等10多種果木。雖然開發這1600畝山地,也許比建大橋的難度更大,但他們有決心打贏這一戰役。
他們又指著后壩的400多畝農田說,這里按觀光農業的標準打造,與山上的果林遙相呼應,與村前的河流有機連接,完全可以將坪城村變成苗鄉侗寨鄉村游的一大特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