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貴州苗族姊妹節在臺江隆重開幕(組圖)
苗疆腹地逢喜事,姊妹相約飯藏棉;蘆笙陣陣傳愛意,木鼓聲聲蕩情綿。4月17日下午,2011貴州苗族姊妹節在臺江縣施洞鎮偏寨村隆重開幕,臺江縣境內苗族群眾和來自全州、全省、全國各地以及海內外的游客友人共萬余人齊聚偏寨村共同歡慶苗嶺最濃盛會的舉行。當日下午,偏寨村踩鼓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飛歌傳遍苗嶺大地,木鼓響徹云霄蒼穹!喜慶氣氛可謂異彩紛呈。
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臺江縣苗族人民的一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一起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富有淳樸浪漫、詩性般的傳奇色彩。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關于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娥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后,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娥姣,娥姣也非金丹不嫁,可他倆的愛情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娥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娥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別人,一直在等著娥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娥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于結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
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娥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娥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后,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苗族男女青年仰慕娥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
據了解,貴州苗族姊妹節自1999年開始由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形式舉辦,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在臺江縣城舉行。其間,在2004年時姊妹節被搬到凱里開幕,之后每年仍在臺江舉行。偏寨村是苗族姊妹節的發源地,今年由該村拉開姊妹節日的帷幕,旨在把姊妹節回歸傳統,讓苗族這一最隆重盛大的節慶得到永久地、完整地傳承。
(張鴻 凌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