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鬼節”說“鬼”
姜秀波/編輯
農歷7月半是黔東南地區一年一度傳統的“鬼節”,在“鬼節”總有一些關于“鬼”的故事。不要當真,權當茶余飯后的“助興”罷!
特編發楊金科先生的《不是聊齋的聊齋》,這是一個關于“鬼”的故事。

(圖為姜秀波 攝)

(圖為姜秀波 攝)
不是聊齋的聊齋
楊金科/文
一個人好端端的,卻知道自己很快要死去,而死去后又活過來,過后又死去的事例,《聊齋志異》寫過,報紙上登過,但親眼見過這種怪事的人恐怕不多。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就是親眼見過這件怪事的人。對我來說,至今總覺得仍是一個謎。
那是廿多年前的一天,家住西門的邵老三(化名)突然猝死了。作為死者生前同齡的好友,大家當然要去看看,安慰老人、辦理后事什么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邵老三,平時身體就不太好,人長得比較單瘦。他成天沉默寡言、來去無蹤,很少與人交往。這一天的上午,他一起床就對他的父母說:“爸、媽,我今天要跟他們玩去了,你們不要掛牽我。”他父母覺得有點奇怪,怎么平常就很少說話,尤其是很少喊“爸爸”、“媽媽”的,到什么地方去也從不打一聲招呼的兒子,今天怎么就這么有禮貌了呢?他爸爸就問:“老三,你要去跟哪些人玩?去了你總還要回家的,咋就說要我們不要掛牽了的話?”他點了一大串啦的名字,說:“我成天跟他們在一起,這次他們不讓我回來了。”他父母頓時被嚇了一跳。原來,這些人也都是附近的孩子,可已經死去好多年了,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兒子的話在他父母的心中成了一個不解的疑團。
中午,全家人在吃飯,這小伙子也跟大家吃,可他吃得很匆忙,囫圇吞棗,三刨兩刨,吃下了一兩碗飯,就說吃飽了。他父母問他:“老三,你到底要到哪里去,慌成這個樣子?”“他們催得很了,我得趕快走。”全家人莫名其妙,你看我,我看你,又看他,都想看看他到底到哪去。小伙子看了看他的兄弟姊妹,又看了看他的父母,說了聲“你們在,我走了!”然后就朝他的房間走去。他兄弟姊妹不知內情,不以為然,都說“昨晚去玩得夜深了,想睡瞌睡嘛,有哪樣大驚小怪?!”只有他們的父母在心里想:“這小崽肯定著鬼迷了!”
大家都吃完飯了,父母首先走進他的房間,看他已經睡著了,老子說:“沒有事,睡著了。”正準備出來,母親不放心,用手摸了摸他的手,又摸了摸他的鼻子,突然驚叫起來:“不好了!他真的走了!”他父親轉過身來,兄弟姐妹也闖了進來,大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家人只好把他抬到離家不遠的市醫院,醫生無奈地攤開兩手,說:“我們沒辦法了!”
人死了,總要辦理后事。他父親馬上召集街坊鄰里來幫忙,大家七手八腳,很快給“死者”打好了一個木匣子,隨后就將“死者”入棺了,在他身上蓋了一塊白布。
下午四點鐘,里里外外,左鄰右舍都在“死者”家吃飯,也算是與“死者”告別吧!大家正圍在席邊吃飯。街坊有一老年婦女來后面,有人正招呼老人吃飯,老婦人調轉臉看了看死者一眼。這一看,不得了,只見蓋在“死者”頭上的白布有節奏地一動一動。老婦人驚叫起來:“你們看!老三哪里是死,他還活著!”吃飯的人一下圍了過來,有人揭開白布,只見“死者”睜開了眼睛,像熟睡中剛醒來似的。“死者”揉了揉眼,一骨碌爬了起來,大聲地說:“你們好財迷,給我這么小的木匣了,到我朋友那里,人家都笑話我!我還要走,我要坐大房子!”說著說著就從木匣子爬了出來若無其事地坐在旁邊的木凳上,大聲地吼了起來:“我好餓!”在場的人個個呆若木雞,不寒而栗,頭發都豎了起來!聽他說肚子餓,大膽的人給他盛了一碗米粉,又給了他一碗飯。他父親深知兒子說的不是假話,趕忙跑到上街花錢買了一副大棺材。在眾人的幫助下,把棺材割好、安好。“死者”吃飽了飯,坐了一會兒,見棺材已安好,就對眾人說:“這個房子還差不多,搞好了?我試一下。”說著就鉆進了棺材,睡了下去,“好了,很合適。”過不了幾分鐘,便人事不知地停止了呼吸。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一樣生,百樣死。聊齋也罷,故事也罷,信亦可,不信亦可,反正有很多人親眼見過,至今說起來還有點后怕,也從來沒有人說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