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筆如刀——
凱里不要“丐鄉”!
本港主筆 :姜秀波
凱里不可能同時擁有“文明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 丐鄉”這三張名片。
曾幾何時,凱里市似乎一夜之間成了全國有名的“文明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又曾幾何時,凱里似乎又在一夜之間成了“全國有名的‘丐鄉’”。
2004年3月1日,國內一知名媒體刊出一篇報道稱:“貴州省凱里市是全國有名的‘丐鄉’,據稱這里有些鄉鎮60%的人都出來‘討飯’,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凱里市一個小學有近2/3的小學生曾在春節期間外出行乞,積攢學費。乞討,已成為當地一些村鎮的‘產業’………”
一石擊起千層浪。此文一出,國內近百家大型網站紛紛轉載。一時間,“凱里丐鄉”一詞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有些網站甚至專門開設欄目進行專題討論。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有些網友甚至直接指責當地黨委、政府“不作為”………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2006年3月24日,《時代信報》刊發了記者的專題深度調查文章《走進傳聞中的乞丐村 》。這篇以“深挖根源”為目的的文章同樣引起了“地震”。
其實,凱里究竟是不是丐鄉,外界似乎并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只是“凱里是什么地方?”“怎么成丐鄉啦?”等等問題。
“丐鄉”是怎樣一個慨念?顧名思義,“丐鄉”即為“乞丐之鄉”。既是“乞丐之鄉”,應以“盛產”乞丐而著稱。但凱里是不是乞丐多得可稱之為“丐鄉”呢?
在板溪有一些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外出行乞,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因為板溪“行乞成風”而把凱里市說成為‘全國有名的丐鄉’,是不是有“以一概全”之嫌呢?
板溪只是凱里市的一個鄉鎮中的一個片區,板溪不是凱里市的標本,不能代表整個凱里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