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凱里有兩張城市名片: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然而,凱里在國內廣為人知卻是因為一張妖魔化的文化標簽——“丐鄉”。
●在凱里,只要提到“丐鄉”的稱呼,凱里人就“鬼火戳”。“丐鄉”是怎么得來的?這個充滿了歧視與侮辱意味的地域標簽又給凱里人帶來了什么呢?
●無論是當地政府領導、基層干部、教育部門甚至是寨子里的村民,“丐鄉”這個詞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只要是提到“乞討”,他們都會顯得神色凝重、分外戒備。
走進傳聞中的乞丐村(之三)
信報記者 宋 尾 蘭世秋
從板溪村出來,記者轉車到了三棵樹鎮政府。剛剛開完班子會議的三棵樹鎮黨委周書記一聽記者的來意,原本和藹的態度馬上變得十分生硬:“請你們直接找市委工作組。”
但記者離開辦公室時,依然問了他一個問題,“實際的情況是,板溪的學生外出并不全是為了籌學費,那么,學生外出的根源在哪里?”
對此他的回答是,“我們知道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政府沒有問題;基層管理沒有問題;教育部門沒有問題;老百姓們也沒有問題。”——那么,問題究竟在哪里呢?
在發現大量學生每到寒暑假放假時就外出乞討的情況后,凱里市行政、事業單位及時地組織了募捐。作為教育部門,老師們連假期都不能休息。同時,市委領導還親自組織人手到火車站和村口對企圖外出的學生進行勸阻。
但是,捐款、圈禁性的假期活動和堵截是杜絕學生外出乞討的最佳手段嗎?
聽說記者剛從板溪趕來的消息后,正在市人大會議上開會的凱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蘭田中途離場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2004年,國內一些媒體對凱里部分地區乞討一事進行報道后,我親自負責,30多個人,十幾個部門的局長到現場進行堵截。”但是他也認為:“堵截不能治本,只有讓經濟提升,才能從根源上杜絕外出乞討的現象。”
“板溪片區自然條件相對來說要差一些,缺水,水稻不好種,但發展致富的路還是有的,比如可以種玉米、烤煙、種果樹等。”他向記者介紹,為了根治貧窮,凱里市政府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投入幫扶資金130多萬元,實施幫扶項目30余個。
農業畜牧部門投入專項資金,為105戶村民購買鵝、豬、牛進行示范養殖,并提供技術保障,發展養殖業。
水利部門投入資金物資,修建灌溉水渠6條共1780米,改善了片區水利基礎設施。
……
當地教育部門也針對片區實情,組織城區學校捐贈教學和學習用具,組織城區學校與片區學校結成手拉手姊妹學校,并籌措專款修建一棟集教師學生住宿和食堂為一體的綜合大樓。為進一步解決片區學生學費困難問題,采取社會捐資,政府撥款等方式籌集資金22萬元,在原先減免片區女童學費的基礎上,增加減免幅度,減免學生學費、書費,幫助片區群眾減輕子女經費開支負擔。
盡管政府在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上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村民們的不買賬,卻讓包括楊部長在內的很多人困惑不已:“比如一個復員轉業軍人,每年國家都有定補,但他還是要去乞討。政府曾經淘神費力聯系企業,然后出面組織群眾到臺江縣附近的廠礦去打工,一個月800元,吃飯根本沒有問題。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村民們還是愿意出去乞討。”
對于這樣的情況,楊蘭田表示“在我們的職責和能力范圍內,都盡量做到最好了。不過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還會這樣?”
“繁華的大街上時尚與背簍并存。”這句話是對凱里這個西部小城最好的詮釋——“也就是說,這里是一個大型的城鄉結合部”。凱里全市僅有約40萬人口,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打扮入時的妙齡少女與背著背簍的農婦混雜在一起,呈現出一種奇特的景象……